科学前沿
- 陈敏山教授团队发现肝癌靶向药物疗效预测指标我国肝癌的年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肝癌患者的一半以上,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手术机会。 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无法切除及转移性肝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然而肝癌的靶向药物自2007年上市至今一直缺乏明确的疗效预测指标,导致患者无选择性地使用费用高昂的靶向药物,部分患者疗效不满意,寻找可靠的靶向药物疗效预测指标是临床的迫切需求。 陈敏山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庄诗美教授团队合作,历经5年多的努力,通过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2017年间接受索拉非尼治疗以及对照组共293例患者(队列1)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肝01-282019
- 中肿医学科学家发现EB病毒致癌的新机制EB病毒研究有新进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贝锦新和曾益新课题组首次发现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的特征图谱,其重要疾病特异序列特征和分子事件,提示EB病毒致病机制可能类似于HPV和HBV,通过病毒基因整合插入致宿主基因表达干扰,进而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 2018年12月13日,该研究以题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EB病毒基因组学与转录组学图谱”的研究成果被直接接受并快速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子刊《白血病》(Leukemia,IF=10.023)上。 NK/T细胞淋巴瘤好发于鼻咽部位,是一类高发于亚洲和南美洲的恶性淋01-282019
- 2019年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其分子机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与资源管理、肿瘤分子分型、抗肿瘤新药、肿瘤生物治疗。 为贯彻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建设方针,充分利用本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促进实验室与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提高研究水平,现发布实验室2019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踊跃申请。一、主要资助领域与方向 1.肿瘤发病机制研究 癌变过程中关键分子的基因结构、表达调控与肿瘤的早期诊断研究,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增殖、侵袭、分化、凋亡、自噬等信号转导调控网络研究,肿瘤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01-212019
- 徐瑞华团队揭示结直肠癌潜在药物靶点,JNCI在线发表2018年12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课题组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NCI(IF=11.23)发表题为“MTHFD2基因调节结直肠癌氧化还原代谢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论文。(原文链接请拉至文末点击阅读原文)。 徐瑞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鞠怀强副教授、鲁运新博士和陈冬良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揭示了叶酸代谢通路在结直肠癌应对氧化应激及防御活性氧损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 你所不知道的肿瘤微观世界 包括结直肠癌在内实体瘤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周围血管生长滞后,01-072019
- 牟永告教授团队与宾大YiFan教授课题组合作关于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机制研究在《自然通讯》杂志发表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过半数是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化疗、放疗是目前恶性胶质瘤传统治疗方法。由于大多数恶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分界,所以单靠手术无法根治。术后一般都辅以放、化疗,但因为放射剂量限制及放疗抗拒,其临床效果不佳。对于化疗,尽管替莫唑胺的出现被称为近40年来脑胶质瘤化疗的最大进步,但其整体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恶性胶质瘤的预后极差,成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规范化治疗后的中位生存期仅14.2个月。最近去世的美国参议院议员约翰-麦凯恩也是因为胶质母细胞瘤,从2017年7月确诊到今年8月去世,总生存期也只有13个月。01-072019
- 马骏团队建立头颈部肿瘤免疫分子分型体系指导精准免疫治疗你知道吗?头颈部肿瘤是世界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新发病例10.9万,死亡病例5.6万,发病率/死亡率都位居所有肿瘤前十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 此外,因为我国头颈部肿瘤早诊率低,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仅约60%,而晚期患者甚至仅为20~30%。目前头颈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以手术或放疗为核心,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寻找高效低毒的新治疗手段成为头颈部研究领域的焦点。 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引领了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并获得2018诺贝尔奖。免疫治疗改变了目前头颈部肿瘤治疗的局01-072019
- 马骏教授团队绘制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毒性与安全性排行榜”,成果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BMJ》发表!最近10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临床试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产生了大量的高质量证据。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多种治疗模式,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传统治疗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疗效,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曙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表达于肿瘤细胞和/或免疫细胞表面的具有负性调控作用的蛋白小分子(如PD-1, PD-L1, CTLA-4),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激活自身免疫产生独特的抗肿瘤的疗效。针对以上负性调控分子,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被成功研制,如抗PD-1的O药(nivolumab)、01-072019
- 大数据时代:徐瑞华团队构建组学数据库助力肿瘤信号通路研究近年来,肿瘤的研究与诊疗进入大数据时代,相关大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为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探索新的诊疗手段和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徐瑞华教授团队近年来着力于建设消化系统肿瘤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肿瘤临床信息、影像数据、生物样本库数据、高通量生物多组学的数据,系统地构建消化系统肿瘤大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该团队基于肿瘤大数据平台开展肿瘤临床诊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肿瘤的精准诊断、预后预测和耐药分子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Gut等一系列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最近,徐瑞华团队构建了蛋01-04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