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
  • 马骏教授团队绘制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毒性与安全性排行榜”,成果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BMJ》发表!
          最近10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临床试验如雨后春笋般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产生了大量的高质量证据。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多种治疗模式,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传统治疗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疗效,为攻克癌症带来了曙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表达于肿瘤细胞和/或免疫细胞表面的具有负性调控作用的蛋白小分子(如PD-1, PD-L1, CTLA-4),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从而激活自身免疫产生独特的抗肿瘤的疗效。针对以上负性调控分子,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被成功研制,如抗PD-1的O药(nivolumab)、
    01-07
    2019
  • 大数据时代:徐瑞华团队构建组学数据库助力肿瘤信号通路研究
          近年来,肿瘤的研究与诊疗进入大数据时代,相关大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为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探索新的诊疗手段和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徐瑞华教授团队近年来着力于建设消化系统肿瘤的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肿瘤临床信息、影像数据、生物样本库数据、高通量生物多组学的数据,系统地构建消化系统肿瘤大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平台进行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该团队基于肿瘤大数据平台开展肿瘤临床诊疗的真实世界研究,探索肿瘤的精准诊断、预后预测和耐药分子机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Gut等一系列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最近,徐瑞华团队构建了蛋
    01-04
    2019
  • 贾卫华教授团队遗传研究新突破: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
           2018年10月8日,贾卫华教授团队关于“发现放射性脑损伤易感基因”的遗传研究成果于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线发表。贾卫华教授为文章的通讯作者,王曈旻,沈国平,陈明远,张江波,孙颖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是首个放射性脑损伤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放射性脑损伤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研究背景   放射性脑损伤是脑部放疗肿瘤患者(包括鼻咽癌、原发脑肿瘤和脑转移瘤)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相比于脑部肿瘤患者,鼻咽癌患者生存期更长,同时能排除脑部肿瘤对疾病诊断的影响
    01-0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