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
- 09-092022
- 元云飞、李斌奎团队揭示肝癌不全消融术后快速进展机制近日肿瘤学重要期刊《癌基因》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元云飞、李斌奎教授团队在肝癌消融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不全消融可通过诱导E3泛素连接酶Nedd4上调并促进残留癌快速进展的分子机制,为防治不全消融后肝细胞癌的复发转移提供了新的干预方向。 我国是肝癌大国,随着健康体检的观念普及,肝癌的诊出率逐渐增加。手术切除、消融和肝移植治疗都是直径小于3cm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消融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可重复性强等优势,是早期肝细胞癌常用的根治性手段之一。 但与肝切除比较,消融治疗易受07-272022
- 儿童肿瘤科张渝博士在NatureMedicine发表研究成果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频繁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像PD1/CTLA4类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大约10-35%的实体肿瘤患者有效。过继性TIL细胞回输治疗对20-25%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有效。细胞治疗,包括CAR-T和TCR-T细胞治疗,通过改造T细胞使其可以特异性得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但是,细胞治疗对绝大部分实体瘤患者效果欠佳,CAR-T疗法仅在部分血液系统肿瘤中效果显著。 为了克服这一瓶颈,近日,儿童肿瘤张渝博士在美国NIH姜鹏教授(本文通讯作者)团队的指导和支持下,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论文A T cell resilience model associ07-182022
- 黄雨华副主任医师在临床病理领域顶级期刊报道一组极为罕见的淋巴瘤淋巴瘤的病理类型繁多,其病理诊断是肿瘤病理诊断中的难点之一。准确的病理诊断及分型对淋巴瘤患者的精准治疗、提高治愈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罕见情况下,两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淋巴瘤可同时发生在同一解剖部位,称为组合性淋巴瘤(composite lymphoma)。目前对组合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知之甚少。该类罕见、复杂淋巴瘤的正确病理诊断需要病理医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与滤泡性淋巴瘤复合的组合性淋巴瘤病理形态 2022年6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黄雨华副主任医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临床病理领域顶级期刊《美国外科06-172022
- 05-092022
- 05-052022
- 04-2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