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案例3.溶血对NSE检测数值的假阳性干扰及其纠正措施
1、 题目:
溶血对NSE检测数值的假阳性干扰及其纠正措施
2、 病史信息:
患者,男,54岁。2016-11-16于外院体检发现右上肺结节性阴影;2016-11-25来我院胸科门诊以明确诊断及进行相关治疗,纤维内镜活检及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分化鳞癌,2016-11-30收入我院胸科病区完善相关检查后,接受两程“培美曲塞+奈达铂”方案化疗,末次化疗时间为2016-12-28,复查CT显示肿瘤病灶缩小;2017-1-26在我院胸科行“右上肺叶切除+中隔淋巴结清扫术+胸膜黏连烙断术”术后明确病理诊断为:右上肺低分化鳞癌(pT4N0M0,IIIA期);2017-3-28拟行术后常规化疗于门诊进行复查:胸部加强CT提示胸部及颈部、纵隔淋巴结未发现明显异常,生化无特殊;后分别于2017-4-22和2017-5-20在门诊进行化疗后复查,胸部加强CT提示胸部及颈部、纵隔淋巴结与术后的CT结果相仿,未发现明显异常,生化无异常,历次的肿瘤标志物结果如表1所示。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从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随着治疗过程的推进,各项标志物浓度水平都持续下降,但5月20日复诊的血清NSE却异常升高,引起检验数值审核人员的注意。

3、 案例追踪及随访:
5月20日NSE仪器试剂等状态良好,室内质控在控。观察当日该患者标本血清,发现标本血清淡粉色,溶血指数测定数值为36(参考值范围0-5)再结合患者的全部诊疗过程及相应的肿瘤标志物检查结果,我们判断为标本溶血导致的NSE异常增高。我们致电患者沟通后,重新抽血后尽快测定,重抽的标本血清外观无异常,NSE数值为13.62ng/ml,符合临床表现。
4、 案例分析及专家点评:
血清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内分泌性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及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标志物,用于肿瘤的辅助诊断、治疗效果评估和转移复发监测。但由于红细胞内NSE浓度比血清高数十倍,血清NSE的测定很容易受到标本溶血的假阳性干扰,为临床诊疗带来困惑,引发病人焦虑情绪。
标本溶血是最常见的检验前影响因素,是第二位常见因素的5倍,占所有常规标本的3.3% ,占拒收标本的60%。标本溶血也会对血清钾,乳酸脱氢酶等造成正干扰,由于血清NSE含量比血清钾少的多,所以标本溶血对血清NSE的影响要大的多。当微量红细胞破碎,还不足以肉眼发现溶血时,就会对血清NSE造成假阳性影响。在识别标本溶血方面,溶血指数要比肉眼观察灵敏度提高69倍,提供的数据稳定客观快速,自动化仪器检测与实验室信息系统联合,可以提供溶血指数的报警信息,是监测血液标本质量的一个好工具。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研发了能纠正溶血所致NSE假阳性干扰的公式及其自动化使用流程,利用溶血指数和个体红细胞内NSE与血红蛋白的比值,纠正后的NSE数值与未溶血标本NSE数值的偏差在实验室可接受范围内,可以免去病人重新抽血的繁琐,以及假阳性NSE结果对临床诊疗的干扰。本例患者经公式纠正后的NSE数值12.87ng/ml,与未溶血标本NSE数值13.62ng/ml基本相符。
参考文献:
1. Xiao-min Liu, Xiao-hua Liu, Min-jie Mao, Yi-jun Liu, Jun-ye Wang, Shu-qin Dai. The automated processing algorithm to correct the test result of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ffected by specimen hemolysis.J Clin Lab Anal 2021 ;706:102-9.
2. Vermeer HJ, Thomassen E, de Jonge N. Automated processing of serum indices used for interference detection by the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Clin Chem. 2005 Jan;51(1):244-7. doi: 10.1373/clinchem.2004.036301. PMID: 15613722.
3. Tolan NV, Vidal-Folch N, Algeciras-Schimnich A, Singh RJ, Grebe SK. Individualized correction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measurement in hemolyzed serum samples. Clin Chim Acta. 2013 Sep 23;424:216-21. doi: 10.1016/j.cca.2013.06.009. Epub 2013 Jun 15. PMID: 23778024.
作 者: 刘晓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
点评专家: 戴淑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