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目:
肝癌全程侦查兵:血清甲胎蛋白
2、病史信息:
患者,女,50岁。小三阳。2007-2-7体检AFP 5776.00ng/ml,B超提示肝占位,3月5日肝脏切除,病理示:肝细胞癌。
2007-03-05肝切除术。
2007-04-17 DC-CIK治疗。
2007-11-21复查发现AFP 48.76ng/ml PET-CT:左上肺小结节代谢活跃。
2007-12-04胸腔镜取肺结节,病理示:肝癌肺转移。
2007-12-20 -2011-01-28 DC-CIK治疗。
2011年-至今 存活,身体健康。
3、案例追踪及随访
术后对患者进行血清AFP进行监测,术后两个月APF持续下降,由5776ng/ml降至64.52ng/ml,随后进行DC-CIK治疗,AFP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在2007年11月21日AFP水平突然上升至48.76 ng/ml,遂做PET-CT检查,提示左上肺小结节代谢活跃;行胸腔镜手术取肺结节,病理示:肝癌肺转移。随后再次进行DC-CIK治疗,AFP再次快速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AFP动态监测数值如下图:
4、案例分析及专家点评
肝癌虽然会悄然来袭,但也会露出马脚,例如肝癌患者的血清中,有一种糖蛋白-甲胎蛋白(AFP)的含量往往会异常升高。甲胎蛋白(AFP)是一种糖蛋白,它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出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当肝细胞发生癌变后,会恢复产生AFP的能力,70%左右的肝癌患者会出现AFP升高。因此,AFP可作为高危人群筛查肝癌的特异性标志物,通过检查AFP阳性与否,来诊断是否罹患肝癌。本案例患者曾经感染乙肝病毒,病毒血清学指标为小三阳,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在体检时发现AFP远超正常范围,为患者敲响警钟,因此才进一步做B超检查,所以血清AFP检测在本病例肝癌发现中立了头功。
同时AFP在肝癌的治疗效果评价、转移复发监测、判断疾病发展趋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2020版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提到,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来说,大部分患者的AFP会在术后两个月内恢复正常,如果AFP不下降或下降速度缓慢,则需要考虑手术是否成功,一般情况下,若治疗有效,AFP的水平会低至正常或减少治疗前水平的95%。如案例中患者在进行肝脏切除治疗后,AFP的水平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在随后的AFP监测中,AFP突然升高,成功预警了肝癌的肺转移。
血清AFP检验成功预测了本例患者的肝癌诊断和肝癌肺转移,血清AFP检查贯穿于患者的诊疗全程,对患者的肝癌治愈起到重要作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发挥作用,不能单独依靠一次检查的结果,应该连续、动态地观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数值,判断其变化趋势,才能为治疗效果评价、复发转移预测、指导临床用药起到侦查兵的作用。
作 者: 田博宇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
点评专家: 戴淑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