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案例7.初诊鼻咽癌规范治疗后检测血浆EBVCA-IgA滴度的改变判断鼻咽癌治疗后肿瘤进展
2022-07-14
1、 题目:
用血浆EBVCA-IgA滴度持续阳性判断鼻咽癌治疗后肿瘤进展
2、 病史信息:
患者谢*,男,37岁。2016年出现痰中带血及听力下降,遂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鼻咽镜检查,考虑鼻咽癌。
2016-7-16病理示未分化非角化性癌,我院MR示:鼻咽顶壁,顶后壁肿物,符合鼻咽癌,侵犯右侧咽旁间隙,椎前间隙,颅底骨质破坏。右侧咽后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结转移。全身骨扫描未见明显异常。血液EBV-DNA为0 copy/ml,血浆EBV-CA IgA滴度检测为1:20。
2016-7-27开始行IMRT放疗,并于2016-7-28,2016-8-18予同期顺铂(80mg/m2)化疗2程,后定期复查,结果如下:

2017年9月13号复查鼻咽部颈部MR未见明显异常。
201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骨盆疼痛,血液EBV-DNA阴性(0 copy/ml),遂未进一步做其它检查。
2018年5月疼痛加重,于2018-5-6行PET/CT检查:右上肺尖段小结节代谢略活跃,考虑转移;T12,左侧髂骨及骶骨S1-3左份病灶代谢活跃,考虑转移。我院诊断为鼻咽癌综合治疗后骨转移。
3、 案例追踪及随访
2018年5月开始给予该患者鼻咽癌转移后的综合治疗,期间多次检测血液EBV-DNA,均为0 copy/ml,而血浆EBV-CAIgA滴度持续阳性,治疗效果一直不佳,患者于2019-7-8死亡。
4、 同期对照病例
患者余**,女,40岁。2016年3月间断性涕血,7月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会诊示鼻咽未分化非角化性癌。
2016-7-21我院MR示:鼻咽肿物,考虑鼻咽癌,颅底骨质未见破坏。双侧咽后未见淋巴结肿大,双颈II区小淋巴结。全身骨扫描未见明显异常。EBV-DNA为0 copy/ml,EBV-CAIgA为1:160,2016-8-4开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后定期复查,结果如下,病例一直追踪到2020年9月7号,患者门诊复查情况良好。

5、 案例分析及专家点评:
我院血浆EB病毒抗体检测一直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该方法可以检测病人血浆内EB病毒IgA抗体的滴度,与酶联免疫法相比,优势在于其抗体滴度与病人体内病毒载量相关[1],与病人的病情也密切相关[2]。根据我院病例统计结果提示,以上病例并非偶然。有数据表明,EB病毒EBVCA-IgA抗体的滴度在规范化治疗后如果呈下降趋势,说明治疗有效,EB病毒EBVCA-IgA抗体的滴度会在6个月到两年间下降为零(阴性);如果EB病毒EBVCA-IgA抗体的滴度在治疗后6个月左右未下降,持续阳性,则预示该患者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文章正在投稿中)。
References:
[1] Liu W, Chen G, Gong X, Wang Y, Zheng Y, Liao X, Liao W, Song L, Xu J, Zhang X.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BV-DNA and EBV-related antibodies detection for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 CANCER CELL INT 2021;21:164.
[2] Ye Q, Guo J, Chen Y, Cui Z, Chen Y. Performance of Plasma HSP90alpha, Serum EBV VCA IgA Antibody and Plasma EBV DNA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ANCER MANAG RES 2021;13:5793.
作 者: 刘 纹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
点评专家: 戴淑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