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新华社丨新研究提出肺癌靶向耐药治疗“中国方案”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10月27日电(记者徐弘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牵头完成一项Ⅲ期临床研究,证实一款我国自主研发的抗体偶联药物,可显著延长靶向治疗耐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10-27
    2025
  • 健康报丨甲状腺癌是最幸运的癌吗
    近年来,全球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爆发式上升,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以20%的年增长率持续攀升。据国家癌症中心统计,2022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多达46.6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因此,大多数人都需要认识一下甲状腺癌。
    10-27
    2025
  • 给患者更多希望!中肿7项前沿技术获官方重磅推荐
    近日,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布《广州地区临床高新、重大和特色技术(2026—2028 年)项目名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 “中肿”)再传捷报,共有 7 项技术成功入选,其中高新技术 3 项、重大技术 1 项、特色技术 3 项。本次入选项目数为中心历年之最,入选高新技术项目数为全市并列第一。
    10-25
    2025
  • 中国科学报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等 原创双免疫疗法助力结肠癌精准治疗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赵现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徐瑞华团队领衔的一项1b期临床研究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癌细胞》。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系统评估了我国自主研发的信达生物伊匹木单抗N01联合信迪利单抗,对比PD-1单药方案在局部进展期微卫星高度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结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10-22
    2025
  • 跨越山河丨肿瘤防治“国家队”再赴临夏之约
    有一种召唤,跨越千山万水 有一份责任,连接南北两地 10月19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国家巡回医疗队整装集结,再次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开展为期三周的巡回医疗工作,续写粤陇连心的健康篇章。
    10-20
    2025
  • 聚焦欧洲神经外科学术年会:中肿神经外科团队携研究成果精彩发声
    2025年欧洲神经外科年会(EANS Congress)于10月5日至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EANS 年会有来自欧洲和世界各地的 2000余名神经外科医生参加,是欧洲神经外科界的主要会议之一,也是欧洲神经外科与世界其他国家神经外科的连接纽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段昊副主任医师与龚振宇博士后参会,并分别就胶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与胶质瘤术后功能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口头报告。 段昊副主任医师在会上分享了中心神经外科牟永告教授团队在胶质母细胞瘤连续En bloc切除方面积累的手术经验与临床观察。研究团队通过对手术标本进行多组学分析,初步发现距离肿瘤主体1厘米范围内的脑组织,即使在病理形态学上
    10-20
    2025
  • 胸怀仁术,“肺”常养生:以传统智慧点亮现代康复之路
    秋分将至,天高云淡。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号楼11楼的胸科一区学习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养生科普活动正在温暖上演。在钟就娣护长热情的开场后,中医专科护士张思文开始了中医养生知识分享。 钟就娣护长致辞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秋季养生重在润燥护肺,特别是对于我们胸部术后的朋友来说更要注重调养。”张思文温柔而坚定的话语回荡在学习室内,台下患者们专注地聆听着,不时点头记录。 在此次“胸怀仁术,‘肺’常养生”中医养生科普活动中,她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为患者们带来了一场生动实用的中医养生讲座。她不仅介绍了润肺防燥的食疗方,还传授了简单易行的穴位按摩方法,更针对术后患者常见的失眠、焦虑等问题,提供了
    10-20
    2025
  • 胸科举行2025情满中秋医患茶话会
    中秋本是月圆人团圆的日子,但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病房,仍有许多患者因治疗无法回家与亲人相聚。为传递节日温暖,驱散病房中的孤寂,2025年10月6日,胸科举办了以“月满中秋,情暖胸科”为主题的中秋茶话会,为住院患者及家属送上了真挚的关怀,也在温馨的氛围中共筑了深厚的医患之情。 下午3时,茶话会在病区内准时拉开帷幕。随着“中秋灯笼DIY”环节开启,值班医生、护士与患者及家属围坐在一起,手把手教大家拼接骨架、粘贴灯面、装饰流苏灯饰。指尖翻飞间,一个个造型精巧的灯笼逐渐成型,原本略显沉闷的病区,被暖黄的灯光与欢声笑语填满,不少患者忘记了病痛,专注地享受着手作的乐趣。   医护人员与患者们一起制
    10-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