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文关怀,助力健康中国——2021年度广州市基层医师肿瘤防控知识培训班顺利召开

2021-04-28


       2021年4月15-21日,全国第27个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 科学防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癌症患者的依托和避风港,在防癌抗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普及“关爱生命,科学防癌”的理念,4月27日上午,由广东省癌症中心主办的2021年度广州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基层医师肿瘤防控知识培训班在广州市远洋宾馆拉开帷幕。本次培训围绕高发肿瘤的规范性筛查及诊疗技术展开,重点介绍癌症的筛查指南及患者的家庭护理与心理关怀,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肿瘤防控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为基层培养一批业务能力过硬,又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肿瘤防治人才。


广州市肿瘤防控形势严峻

       癌症目前已经超越心血管疾病,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死因的第一位, 占全死因的20%以上。这就意味着平均每5个居民就会有一个患癌, 所以每个家庭成员的患癌几率也非常高。广州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癌症负担一直高于全国水平,肿瘤防控形势严峻。根据2018年广州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全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99.10/10万,高于全国水平(284.55/10万);死亡率为158.28/10万,略低于全国水平(176.28/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总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是广州市癌症发病率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广州市居民的平均寿命已经达到82岁,排在了全国城市的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而癌症特别高发于中老年人。另一方面,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西化也是癌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红肉的消耗多,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延长,肥胖,生育晚,母乳喂养比例降低等。特别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升高明显。而广东地区传统高发的恶性肿瘤鼻咽癌也仍然保持着前5位的发病率。


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成效突显

       开展高发癌症的筛查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最有效的癌症预防手段。为降低癌症产生的疾病负担和社会危害,2016年,广东省癌症中心主动申请承担了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广州市政府与卫健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东省癌症中心组织、牵头广州市各级疾控中心和84家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筛、三甲医院精筛(临床筛查)的肿瘤群防群治工作模式。项目自开展以来,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临床筛查定点医院由最初一家增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三家,筛查人群达到六万多人,在癌症早诊早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据广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主任曹素梅介绍,截至2021年3月,广州市城癌项目累计完成居民初筛61986例,其中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的高危风险人群34635人,高危比例占55.9%。通过运用标准规范的筛查技术,包括低剂量螺旋CT筛查肺癌,肝脏B超筛查肝癌,乳腺超声和钼靶筛查乳腺癌,内镜检查筛查上消化道癌和结直肠癌,共完成各类癌症的临床检查21707例,检出阳性病变及癌前病变1220例,确诊恶性肿瘤患者153例。通过对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挽救了生命,恢复了健康。以结直肠癌为例,筛查期间共检出癌前病变485例,检出结直肠癌8例,早诊率达75%。


参加城癌筛查又有新福利

       虽然癌症筛查对居民健康是一个明显获益。但根据广州城癌项目前三年的数据显示,居民对内镜检查的依从率还比较低,如胃镜检查参与率为23.2%,肠镜检查参与率为24.1%。广东省癌症中心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影响居民筛查依从性的原因包括担心检查造成的疼痛、不适;检查前喝泻药时间长、麻烦;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没有明显不舒服,应该患癌的机会小等等。因此,为了增加对高风险人群判断的准确性,并增加居民参加筛查检测的便利性,新的城癌筛查项目中增加了幽门螺杆菌和大便潜血的自检测项目“幽幽管”和“噗噗管”。这两项检测操作安全、简便,采用社区发放、居民采样自测的方式,居民在家即可自己取样,自己完成检测,并通过拍照反馈结果,极大便利了参加项目的广大市民,尤其是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完成检查。这些客观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提高阳性病变检出率,高度浓缩了高风险人群,有助于更精准的发现癌症患者。为减少居民对肠镜检查疼痛不适的担心,居民还可以选择进行无痛肠镜的检查。
       癌症筛查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一次临床检查未发现肿瘤,也需要定期复查。为实现项目的科学监测和全程管理,从2021年起,广州城癌项目将对2020年之前参加筛查发现的阳性病例开展为期五年的免费复查。该项举措有助于及时发现癌性病变,进一步提高早诊率,同时也减轻了参加筛查居民的经济负担。 


权威专家解读最新筛查指南

       多年来,肺癌一直位居全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首位,结直肠癌和乳腺癌则分别跃居广州市癌症发病第二位和女性癌症发病首位。城癌项目筛查结果显示,2017-2019年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检出合计占到所有癌症检出例数的84.9%。为广泛传播最新筛查共识,提高规范化筛查水平,在培训班上,广东省癌症中心举行了隆重的“中国肺癌,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赠书仪式,广州市卫健委疾控处李铁钢副处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副院长把三本筛查指南及最新出版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科普版)》、《家庭防癌指南》等科普书籍亲手赠予各区疾控代表。台下150余位社区医务工作者也获得了由癌症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发放的筛查指南和科普书籍。同时,中心办公室邀请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乾文副主任医师和李力人主任医师,对肺癌、结直肠癌筛查指南进行深入解读,与会学员均表示通过此次培训,肿瘤防控知识和筛查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家庭防癌助力健康中国

       对绝大多数癌症而言,生活习惯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个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受家庭影响巨大。肿瘤患者与病魔抗争的过程更离不开家人的关爱和支持。因此,从家庭的角度出发对癌症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期培训班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家”主题展开,重点聚焦对癌症患者的居家护理,人文关怀,号召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督促提醒,共同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曹慧娇副主任护师、刘明慧区护长和洪明晃教授分别介绍了癌症患者的居家护理、家庭关怀以及肿瘤防控中的医学伦理问题,强调“以人为本,关心陪伴”的重要性,为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提供了专业指导,更提升了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癌症防控行动需要不仅需要政府、社会的重视,更需要家庭和个人的全面参与。通过一个个健康“小家”的建设,可以降低癌症的疾病负担和社会危害,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最终推动健康中国事业蓬勃发展。



广州市卫健委疾控处李铁钢副处长致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颖副院长致辞

 


赠书仪式上,李铁钢副处长、孙颖副院长、曹素梅主任与各区疾控代表



文/肿瘤预防研究科、广东省癌症中心办公室  李彤


编辑/熊森林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