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 宫颈癌手术该微创还是开腹?刘继红教授此文获健康报“2018年度十大最受医生欢迎文章”宫颈癌手术该微创还是开腹?这个业界的热点问题颇受争议。2018年12月,有着35年妇科肿瘤从医经历的中肿宫颈癌首席专家刘继红教授就此问题在健康报上撰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昨日,2019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会上隆重发布了2018年度医学科普相关的多个奖项,中肿妇科刘继红主任、万挺医生原创的文章《宫颈癌手术到底该微创还是开腹》荣获“2018年度十大最受医生欢迎文章”奖项。 获奖者上台领奖(左三为刘继红教授) 刘继红教授 此次评选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01-212019
- 2018-2019年度广东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会暨常见癌症规范性筛查培训班在我中心顺利举办2019年1月15日,由广东省癌症中心主办的“2018-2019年度广东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启动会暨常见癌症规范性筛查培训班”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顺利举办。国家癌症中心王绿化副主任、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陈万青主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立丰副主任、广州市卫计委疾控处曾苏亚副处长,以及项目负责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彭望清副书记、何韵院长助理,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负责领导共同出席了本次启动会。 (何韵院助主持会议) (国家癌症中心王绿化副主任致辞)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01-182019
- 专家云集共话妇瘤规范诊疗,群英聚首论道重磅研究进展----记第十六届中肿妇瘤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学习班立冬后,秋风送爽,广州的秋日仍是绿树红花,一片暖阳。2018年11月9-11日,由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广东省抗癌协会、广东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和广东妇科肿瘤学组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诊治及新进展学习班”,在广州如期召开。 本届学习班除了延续往届的手术演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诊治新进展外,还特邀了日本妇瘤专家Shingo Fujii教授前来讲授宫颈癌保留血管神经的精准手术,并增加了多学科的专题讨论,围绕今年国际上宫颈癌和卵巢癌的重磅研究结果设计了富有临床实践价值的讲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汇聚一堂,大家热情高涨,全程积极参与。这01-162019
- 2018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08计划-李丽卿公益基金”项目报告会顺利举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研究(308计划)项目是2014年启动的临床研究资助计划,通过单位自筹和企业、基金会、个人资助等方式筹集资金,旨在整合本中心临床研究力量和资源,资助一批以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为导向的临床研究,力争用8-10年时间取得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临床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临床经验丰富、科研素养深厚的临床医学专家,更好地解决临床医学防治难题,服务广大患者和健康中国战略。 2018年“308计划-李丽卿公益基金”项目受到蔡东青先生、蔡晓东先生、蔡立东先生专项资助(总额100万/年),临床研究部于2018年11月26发布申报通知,共收到16个科室56个申报项目,经科室筛选推荐、报01-142019
- 广东省抗癌协会折桂荣获全国“先进抗癌协会”1月12日,中国抗癌协会在山西太原召开第八届第三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依托于我中心的广东省抗癌协会,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荣获中国抗癌协会“先进抗癌协会”,这也是该协会第八次获此殊荣。 图为:曾木圣秘书长(左三)代表协会上台领奖 据悉,经过总会的初步审核,来自全国各地的9位秘书长对31个省市抗癌协会的材料进行了初评,并选出前5名及后5名参与答辩。会议现场,由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监事担任评委,各省市抗癌协会理事长、秘书长逐一上台汇报,百花齐放竞峥嵘,各显神通展风采。 图为:曾木圣秘书长上台汇报工作 徐瑞华理事长高度重视,率队参加现场汇报答辩。曾木圣秘书长代表01-142019
- 【关注.徐瑞华专家工作室】中肿专家远程会诊首例喀什乳癌患者2018年7月19日,徐瑞华院长代表中心与喀地一院签约,“徐瑞华专家工作室”正式落户喀什。中肿将在人才培养、医疗业务、科研教学、医院管理等方面给予喀地一院更多、更明确的对口帮扶,为南疆地区乃至全新疆人民的健康跨时空保驾护航。 2019年1月8日下午,由中肿乳腺科、内科、放疗科、超声科、影像科、病理、微创介入科等科室的专家组成的乳腺癌单病种多学科专家团队远程会诊了首例来自喀什地区第一医院的乳腺癌患者,这是徐瑞华院长“喀什徐瑞华专家工作室”正式落户以来的首例远程会诊患者。 会诊病人为一名39岁女性,就诊时即为较晚期的患者,术后淋巴结有22枚转移,由于患者自身原因,并未进行规范治疗01-142019
- 中心徐瑞华教授团队荣获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月11日,2018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在京揭晓,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领衔的 “消化系统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大会现场 消化系统肿瘤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居前五位的恶性肿瘤中的4个均为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0%;死亡率极高,每10万人中有78人将死于消化系统肿瘤。近十年来,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治方面尽管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早诊和预后准确率低,基于分子标志物的筛查手段缺乏;中晚期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分子标志物指导的个体化策略不足;肿瘤转移耐药机制不明确,新型分子标志物的转化研究不够深入。01-112019
- 【前沿】陈敏山教授团队发现肝癌靶向药物疗效预测指标我国肝癌的年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肝癌患者的一半以上,肝癌起病隐匿,发展迅速,大多数患者一经诊断已无手术机会。 以索拉非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是无法切除及转移性肝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然而肝癌的靶向药物自2007年上市至今一直缺乏明确的疗效预测指标,导致患者无选择性地使用费用高昂的靶向药物,部分患者疗效不满意,寻找可靠的靶向药物疗效预测指标是临床的迫切需求。 陈敏山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庄诗美教授团队合作,历经5年多的努力,通过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2017年间接受索拉非尼治疗以及对照组共293例患者(队列1)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肝癌组织中是否存在01-1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