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教授团队提出小肝癌消融后长期随访的卫生经济学模式

2024-04-10

消融治疗是早期肝癌(≤3cm)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这种以根治为目的的治疗5年生存率在60%-70%,及时发现治疗后肝内复发病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然而,目前国际及国内学界在消融治疗后随访监测方案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这一背景下,赵明团队于2024年3月25日在国际胃肠肝病领域的权威期刊《美国胃肠病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JG/中科院1区TOP期刊,JCR-Q1)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小肝癌射频消融后十年的复查策略推荐:一项卫生经济学分析研究”的文章,该研究也是中肿首次在美国胃肠病学会官方杂志上发表的原创性学术论著。研究团队评估了25种不同的复查组合方式,包涵CT、MRI、超声、甲胎蛋白等四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并对随访间隔时间进行统计学划分(3个月或6个月),最终确定了一种相对更优的随访方案。该方案建议在消融后的第1至2年每季度进行一次CT(MRI?)检查,第3至5年每半年进行一次CT(MRI?)检查,从第5年开始转为超声联合甲胎蛋白的随访策略,为临床肝癌消融后如何选择高效的随访方案提供新的策略。

 

     肝癌是中国公众健康的重大威胁,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检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肝癌得以在早期被诊断。尽管国内外的指南一致将消融治疗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方案之一,但消融治疗后5年内的复发率仍高达70%。因此,及时识别并治疗复发灶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指南,如NCCN、ESMO、EASL、AASLD,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等,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分别给出各自随访的策略,但多数方案属经验性推荐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是国内多家协会肿瘤消融治疗的主委单位之一和规范化培训基地。赵明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专注于肝癌消融治疗及其综合治疗的全程化管理。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基于全球一万余例小肝癌消融后复发率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模型构建了消融治疗后十年内不同复查策略下疾病转归的动态转移路径图。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随访方案在整体人群和不同亚组人群中均显示出一致的高效性。特别是在基于中国30家医疗机构的数据基础上,该方案在中国肝癌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优越性,使方案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研究示意图

 

    这项研究是全球首个为小肝癌消融治疗后监测系统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遵循经济学的原则,有望进一步提升肝癌消融后随访效能,为肝癌消融治疗后提出更加规范化临床诊疗路径和质量控制体系,并进一步促进标准的临床随访方案的建立和完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赵明教授、吕宁副主任医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奇峰、陈嵩博士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主要作者简介:

赵明 教授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微创介入治疗科师生党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成果包括探索并率先在学界运用肝动脉灌注化疗(FOLFOX方案)一线应用于晚期肝细胞癌领域,2021年ASCO大会上对此作口头汇报,研究结果写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规诊疗指南》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诊疗指南》,被韩国(KLCA)及日本JIS指南引用。执笔参与多项指南的制定,包括:2019、2021和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8、2020、2022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癌诊疗指南》,《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2023年版)》,《TACE临床实践共识-ISMIO国际HCC专家协作组-2021》,以及肝癌MDT、转化、免疫领域等多项指南、共识的制定等。牵头国内27家单位及中心制定《Arterial chemo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hina: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Heapatolgy international. 2023》。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自然面上项目多项和省部及课题,作为研究者发起多项临床研究、并参与多项中晚期肝癌介入联合系统治疗国际及国内多中心三期RCT研究(TALANTACE、EMERALD-1、EMERALD-3、LEAP-012等)。

 

吕宁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CCI-中国介入新锐(2022)。主要从事介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免疫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以及免疫微环境介导肝癌免疫耐药机制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开展国自然、省自然、中大5010临床研究等科研项目,参加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多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Gut、Journal of Hepat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发表所属科研领域论文多篇。

 

陈奇峰 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微创介入治疗科医师,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肝癌微创介入及系统治疗的临床和基础工作。担任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微创介入委员会青年委员,近2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lww.com/ajg/abstract/9900/recommended_ten_years__follow_up_strategy_for.1086.aspx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