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纤维瘤--概览

2020-04-12

        “等等看吧。”吴女士有些不敢相信,针对自己肚子上的肿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骨与软组织科的王晋教授居然给了她不手术不打针不吃药的治疗意见。

        事实上,吴女士得的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好发于年轻女性群体、侵袭性很高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硬纤维瘤。 

        硬纤维瘤,也被称为侵袭性纤维瘤,是产生于肌腱膜基质成分的成纤维细胞性肉瘤。硬纤维瘤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生长,好发部位包括了手足、腹腔、腹膜后隙和腹壁。既往的手术病史、创伤、怀孕与生产,都跟该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在过去,由于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许多医疗机构选择把手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研究者发现无论手术范围切得再广,手术方式设计得再精妙,仍有不少病人出现了肿瘤的复发。据研究者统计,硬纤维瘤的手术患者复发概率超过 30%。一旦复发,留给患者的就只有截肢等致残性手术。 

        那么,如果不做手术会怎样呢?

 

        带着这个问题,有学者通过对两个中心的 55 名腹壁硬纤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后发现,疾病无症状的患者中有约有一半的人在5年内都没有症状,肿瘤也没有任何进展,甚至还有约20%的人发生了肿瘤的自发性缩小。该研究的发现提示这种观察性疗法不仅可以使患者免于手术,带瘤正常生活,甚至还有一定肿瘤缩小概率,是一种患者受益最大化的治疗方法。这一发现在世界多个医疗机构得到证实,并逐渐在世界顶级的骨与软组织治疗中心形成了共识,被写进权威治疗指南作为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案,起名为“等等看”治疗(Wait-and-See Treatment)。 

        为什么这种侵袭性肿瘤会自行缩小?科学家通过研究硬纤维瘤患者的肿瘤标本发现,超过80%的硬纤维瘤患者都几乎只存在编码β-catenin基因的突变,且主要分为S45F和T41A两种类型。β-catenin原本是定位在细胞膜表面负责细胞连接的蛋白。突变后的β-catenin不能很好地结合在细胞膜上,也不能在细胞内被降解清除掉,最后进入了细胞核扰乱了细胞的正常行为,形成肿瘤。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发现T41A突变的肿瘤细胞周围有更多的免疫细胞在攻击肿瘤,而S45F则没有。基于硬纤维瘤生长并不迅速这个特点,科学家推测也许是T41A 突变类的硬纤维瘤由于生长缓慢,“免疫攻击 vs 肿瘤生长”的天平逐渐偏向免疫一侧,使得肿瘤最终自发缩小了。事实上,多中心的观察结果也发现,T41A突变类的硬纤维瘤患者术后较S45F突变类复发的可能性更小。

        对于“等等看”无效的患者,则需要系统性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干扰素治疗、NSAIDs 药物治疗、雌激素抗体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小剂量化疗。但总体而言,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如偏低的治疗反应率(低于20%)或严重的不良反应(40%女性使用他莫昔芬后发生卵巢囊肿,20%患者无法耐受索拉非尼的毒副反应)。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无药可治。据本中心前期经验,我们发现脂质体阿霉素的使用可以使超过70%患者的症状缓解且几乎无严重的毒副反应,脂质体阿霉素有望成为进展期硬纤维瘤首选治疗药物。

        为了攻克硬纤维瘤,本中心还组建了一支诊治硬纤维瘤的治疗研究团队,从影像评估、病理诊断到临床治疗,都与世界一流肿瘤中心同步。在数月后还将开展基于脂质体阿霉素的硬纤维瘤临床试验,入组患者将有机会获得免费药物治疗的机会。



作者:徐怀远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