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

2021-10-21


       2021年10月15-16日,第三届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年会召开。本次会议由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
       会上,大会主席、广东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安奎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秘书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曾木圣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葛明华教授发表致辞。
 


杨安奎主席致辞


       会上,葛明华教授就目前甲状腺癌诊治进展进行专题报告,从甲状腺癌的诊断方法到不同类型甲状腺癌的治疗手段,对目前甲状腺癌的诊治现状作总结。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若川教授分享了目前部分分化型甲状腺癌过度诊治的思考,提出“B超+细针穿刺+基因诊断”有望成为精准区分危险因素的关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刘隆忠副主任医师对于Sonazoid在甲状腺癌和区域淋巴结中的应用作专题报告,通过研究实证,指出了这一甲状腺癌的新型造影剂对于发现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作用。
 


葛明华教授作学术报告


       关于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刘绍严教授从术前评估、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等多个角度,分享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纵膈转移的外科治疗经验。广西医科大肿瘤医院的许坚教授针对胸骨后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以及重要结构的保护方式作了专题报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王旭东教授对甲状腺癌双侧侧颈淋巴结清扫这一重要术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对微创颈部淋巴结清扫等新术式进行了展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王宇教授讲解了甲状腺癌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适应症和优缺点,分享了相关研究结果,提高了大家对微创术式的认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吕伟明教授就神经监测在甲状腺术中的应用分享了心得,指出了神经监测在减少术中神经损伤的重要作用。广东省中医院的林鸿国教授分析了目前热消融在甲状腺外科中的应用,对热消融的规范化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专题报告。
 


孙传政教授作学术报告


       关于甲状腺未分化癌、低分化癌等预后不良的病理类型,云南省肿瘤医院的孙传政教授分享了造血相关因素与甲状腺未分化癌关系的系列研究,从临床预后到分子机制,阐明了未分化癌与造血系统成分的关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刘天润教授从甲状腺低分化癌的病理特点、临床预后出发,建立了低分化癌的新型TNM分期标准,并验证了该系统准确性、一致性和均衡性。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张玉副主任医师从病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甲状腺滤泡癌、低分化癌及间变性癌病理诊断的思考,明确了不同类型甲状腺癌的鉴别要点。
 


刘天润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甲状腺癌内科治疗方面,各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李秋梨副主任医师从分子机制出发,分析了普拉替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介绍了RET基因突变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和髓样癌的新治疗手段。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关海霞教授详细阐述了甲状腺癌术后TSH抑制治疗的治疗原则和目标,指出了不同人群应有不同的TSH抑制目标。
 


李秋梨教授作学术报告


       随后,专家们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相关病例,与会专家们对病例进行了点评,大家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在对病例的研究中加深了对常见并发症及治疗方式的了解,对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辩论赛成员及与会嘉宾


       随后,大会开展了主题为“一侧微小癌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是否需要常规切除对侧叶”的辩论赛。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龙淼云教授带领的正方、中山市人民医院刘池拽教授带领的反方进行了激烈辩论,双方辩手以及后援团激烈交锋,友好切磋。
       会议中,与会专家各抒己见,既有共识,也有争鸣,既有对甲状腺癌现有诊疗方法的全面细致总结,又有对新型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的展望,翔实而新颖的内容使本次会议成为了一场名符其实的学术盛宴。


文/陈颖乐、宁莉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