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直肠癌放化疗方案,中肿新研究让保肛不再是难题

2025-08-25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卢震海、张荣欣团队在中科院1top期刊《Medcomm》发表了题为“SONCAR研究短期结果: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优化新辅助放化疗方案的前瞻性研究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历时10年,系统揭示了4周期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盆腔放疗能够增加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的病理或临床完全缓解率,同时不良反应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

 

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开放标签的III期临床研究(NCT02031939)。2014-2020年共556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配至两组(各278例),最终形成改良意向治疗人群(mITT536例(试验组269例,对照组267例)。两组均接受盆腔放疗50 Gy/25次;对照组为放疗+卡培他滨;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4个周期CapOX1个诱导(奥沙利铂 130 mg/m² + 卡培他滨 2000 mg/m²,第114天),2个同步放疗周期(奥沙利铂 100 mg/m² + 卡培他滨 2000 mg/m²第114天),1个巩固(奥沙利铂 130 mg/m² + 卡培他滨 2000 mg/m²第114天)。治疗结束后按评估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系统评价病理完全缓解/肿瘤退缩分级、R0切除、保肛率、并发症及安全性等指标;主要终点为5年总生存期。

研究设计

研究初步报导了研究的短期结局。结果显示,在毒性可控的前提下,增加了奥沙利铂的试验组在关键短期结局上较对照组更具优势: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率31.9% vs 21.5%P=0.008),临床完全缓解率(cCR)率5.9% vs 1.9%P=0.024),合并肿瘤完全缓解(pCR+cCR33.8% vs 21.3%P=0.001)。围手术期结局相当:R0切除率95.7% vs 97.1%P=0.693),保肛率75.3% vs 75.6%P=0.939),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5.7% vs 11.2%P=0.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21.6% vs 9.4%P<0.001),以血液学毒性(如血小板减少)为主。

值得关注的是,距肛缘5 cm亚组中,试验组在肿瘤退缩分级0/ypT0/病理完全缓解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3.8% vs 21.6%P=0.024),提示对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留更具潜在价值。上述结果共同表明,优化新辅助放化疗方案(nCRT)有望进一步提升短期疗效并扩大保肛机会。

这一初步报告结果为目前本中心常规使用的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联合盆腔放疗的新辅助放化疗方案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为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后续团队将持续推进该人群长期随访(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与生活质量/功能结局评估,并进一步探索与全新辅助治疗(TNT/免疫治疗策略的整合路径。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卢震海主任医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张荣欣主任医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福龙副主任医师、蒋新华副主任医师、王浩博士、张炜力博士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者简介:

通讯作者 卢震海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结直肠科师生支部书记,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岭南名医广州中青年实力医生羊城好医生等荣誉曾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Sourthen HealthPeter Maccallum癌症中心访学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主要研究方向为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以及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以及机制研究。目前在MedcommGenome Med等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5010项目等多项课题。

第一作者 张荣欣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并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并留院工作。201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2018-201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包括直肠癌的新辅助放化疗相关研究、结直肠癌免疫治疗以及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机制研究。目前在Ann OncolClinical Cancer Res, Nat Cancer等杂志发表论文17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优秀科研导师项目等。

 

来源:结直肠科

文:张炜力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