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放射治疗师协会代表团来访交流
为加强粤港两地放射治疗师的协作,中肿放疗科技术组邀请,香港放射治疗师协会代表团来到中肿放疗中心开展为期两天的学习交流。香港放射治疗师协会主席梁允信带领的16家医院/机构的30位放射治疗师代表,通过现场参观、专题讲座、机组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系统了解中肿在精准放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人文关怀与技术创新方面的成绩;双方围绕技术革新与人文生态开展深度对话,明确未来合作方向与机制。
实力彰显:中肿放疗中心的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
4月18日下午,交流活动在越秀院区正式举行。放疗技术组迟锋组长系统介绍了放疗科的发展历程、团队建设、技术优势与创新成果。自1964年建科以来,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建成亚洲最大的放疗中心之一,双院区配备16台加速器,涵盖主流光子放疗技术,具备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年治疗量持续攀升,致力于打造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精的世界一流放疗中心。
技术组在质量标准化、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完整的放疗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从病种操作规范、验证流程、影像引导标准到月度交叉检查、回溯机制等多层级管理模式,确保治疗安全与高效。在创新能力方面,技术组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AI赋能放疗流程、鼻咽癌ART、肺癌AIO等领域取得突破,已发表多篇SCI论文,拥有多项自主专利。团队还积极探索生命监测功能放疗定位一体架、国产光表仪器开发等技术,持续推进安全性、精准性与效率提升。团队目前拥有131名治疗师,通过多层级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化教学体系、跨境交流培训,打造出了一支兼具技术实力与科研创新的人才队伍,并展现出高素质与高凝聚力并重的团队风貌。香港同仁纷纷表示:“中肿的标准化质控体系和治疗师培养体系及创新能力,为香港提供了可借鉴的大湾区放疗发展范式。”
走近临床:深度交流放疗实践
随后,香港代表团参观了放疗中心的模具制作室、模拟定位区、各机组治疗区等,实地了解放疗流程及质量保障措施。
模具制作室中,姜晓勃治疗师展示放疗患者的固定装置制作过程,并详细介绍由中肿技术组自主研发和设计的个性化口含器、皮肤补偿组织材料等有助于提高放疗精度的辅助装置。陈傲强治疗师带领团队观摩了CT和MR模拟定位操作流程,讲解模拟定位中患者体位的选择、造影剂的使用、影像扫描的参数设定等各项要点,以及展示了光学体表辅助定位、呼吸门控管理下的4D-CT扫描和MR扫描辅助靶区勾画等先进定位技术。
在治疗室,许晨迪和陆世培治疗师介绍了国产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该设备在诊断级别CT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能够进行极高效率的AIO一站式放疗和触发式ART自适应放疗。
香港代表团就AI辅助计划设计、智能靶区勾画和高质量影像引导下的精准放疗等话题与中肿治疗师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镖水、何汇朗、方文涌治疗师分别介绍了MR一体化直线加速器、TOMO断层加速器和儿童放疗准备室,展示了先进设备和技术上的持续发展创新,同时体现中肿治疗师将人文关怀贯彻到底的根本理念。
另外,由中肿治疗师团队撰写和布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及多层级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病种操作规范、影像验证流程、不良事件回溯机制等,引起了香港同行的广泛兴趣。
共谋未来:共商放疗高质量发展蓝图
4月19日上午,粤港放射治疗师区域协作会议召开,双方围绕协作共识、恒常交流机制等深入交流。会上,香港放射治疗师协会主席梁允信致辞,介绍了现香港放射治疗师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基本模式,重点强调放射治疗师作为连接临床和科研的核心枢纽,具备临床场景的深度理解和技术落地的执行能力的双重优势,表达了两地加强协作、共建高质量平台的美好愿景。
随后,在“粤港放射治疗现况速览”环节,双方围绕临床痛点,在技术革新和人文生态两大大主题各自发言并热烈讨论,分享经验与思考。香港理工大学胡永祥教授表示:“中肿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放疗质控的实践,打破了传统医工交叉的壁垒,这与理大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发理念高度共鸣,为大湾区智能医疗装备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借鉴”。
香港理工大学放射治疗教育主任李泳怡赞扬中肿以“临床问题驱动创新”的青年治疗师培养体系:“将科研训练嵌入日常工作的模式与理大放射治疗学士课程倡导的‘循证实践能力’培养不谋而合,期待在后续协作中深化该教育理念”
双方认为,粤港地区射治疗领域具备天然的合作优势,应互学习,携手推动放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落实加强沟通协作,两方治疗师代表进一步商讨未来粤港恒常交流机制,双方就多项内容达成共识。
最后,技术组迟锋组长进行总结。他谈到,本次活动既是两地治疗师携手并进、优势互补的重要体现,也是中肿放疗技术组在深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技术创新、加强人文关怀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展示。粤港协作平台的搭建是中肿“改革、创新”活力在区域协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期待通过在线研讨会的形式,持续深化粤港在放疗领域的协同创新,携手推动区域放射治疗水平提升,在建设世界顶尖肿瘤中心的征途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放疗科
文:陈浩林
图:李展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