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国科离子(兰州泰基)放射治疗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2024年度总结会召开
中山大学—国科离子(兰州泰基)放射治疗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10月15日,依托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建设,由陈明教授和马力祯研究员担任主任。2024年12月28日,联合实验室2024年度总结会在广州召开。实验室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詹文龙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赵振堂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夏佳文院士、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曹建平教授和广州泰和医院质子中心李左峰教授亲临指导;北京协和医院张福泉教授等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及相关合作单位的领导和科研管理人员,联合实验室的PI及团队成员出席会议。
![]() |
![]() |
陈明教授主持2024年度总结会 |
联合实验室2024年度总结会现场 |
开幕致辞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于金明院士、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智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院士分别做了开幕致辞。三位致辞嘉宾对联合实验室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实验室成立两年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祝贺。他们指出,联合实验室已经成长为中山大学医工结合的样板平台,今后要加强校企联合,发挥交叉优势,聚焦离子放疗前沿装备和技术,着力培养高端人才,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人民健康。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福泉教授、李秀清教授、王智教授、蔡璟教授、夏敏教授、潘景轩教授、陆遥教授、郑健教授、马力祯研究员、石健研究员、陈志凌教授、周成教授和赵静芳教授,与学术顾问团院士和专家一起,为实验室的发展领航把舵。
联合实验室学术顾问团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合影留念
实验室工作总结与特邀学术报告
陈明主任对联合实验室成立两年以来的情况做了全面的总结汇报。实验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瞄准国际放射肿瘤学前沿,聚焦离子放疗领域,开展可持续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秉承“创新、协作、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挥校企双方优势,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促进产学研医深度合作,引育高端人才,打造校企联合研究新平台。陈明主任表示,未来要在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继续发力,积极申请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培养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人才,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场地和设备设施,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示范、推广。
马力祯研究员介绍了国产离子治疗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对产业的思考,国产离子治疗设备目前已实现了从单一碳离子系统向多离子治疗系统的升级,开发了装置小型化技术、超导旋转机架等先进技术。未来将研发全直线加速方案,通过降低设备成本和缩短生产建设周期,推动离子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基于本实验室平台,打造自主研发的TPS/TCS/OIS软硬件深度融合的自适应多离子治疗系统,结合机器人及AI技术提高离子治疗的效率。使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医疗资源共享、符合国情的粒子放疗共享平台普惠更多的肿瘤患者。
李秀清研究员介绍了科技部诊疗装备科技创新规划思考与重点研发布局,分析了国产放疗设备的发展路线与趋势,经过20多年努力,科技部在国产医疗器械方向上的战略规划布局有力的推进了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和服务链的整合,国产放疗设备的“翻身”局面正在形成,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十五五”期间与进口设备相比,争取在功能上“并跑”,在性能上超越,通过建立企业与医疗机构的深度握手机制加强设备的可靠性、易用性及进一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课题进展汇报
联合实验室骨干马伟副研究员、常城工程师、黄晓延教授、杨鑫副研究员、吴晨飞医生、朱红玉副研究员、宋鸿鹄博士后、高远红教授、习勉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自负责课题的进展情况。汇报内容涵盖了碳离子治疗强流直线注入器和国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的研发,离子放疗物联网与远程技术、智能一体化流程系统、肺癌放疗大数据库和智能技术的研发,以及一系列的临床试验和转化研究。
专家点评
学术顾问团和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实验室布局和研究课题进行了点评和指导。他们认为联合实验室具备医工结合特色,探索了一条医学装备发展的新路径,代表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医院和企业的联合、物理学家与医学家的碰撞,催生出全新的技术和方法,具有颠覆性创新的潜能。在医疗装备的研发探索过程中,要聚焦临床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从总体临床治疗效果出发,做到临床引领与技术驱动相辅相成。此外,为解决国产设备的应用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医院的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
会议总结
詹文龙院士对实验室两年以来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詹院士首先强调放疗装备的研发要强化跨学科合作,紧扣临床需求;接着强调科研成果要加快转化,尽快惠及更广泛患者群体,提升粒子放疗的普惠性。
陈明主任代表实验室全体成员,向与会专家表达诚挚的感谢。感谢学术顾问团和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方向性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他表示一定要提升站位,拓展研究领域,加强人才培养,汇聚校企以及多方资源;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放疗前沿装备和技术研发平台,为我国粒子放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来源:放疗科
文:王光宇、杨洋、陈利、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