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在胃来”——2024胃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项目启动
为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医疗专家,共同启动了“肿瘤全生命周期管理计划—2024胃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项目”,通过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胃癌诊疗水平,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质在胃来”,首站启航
2024年11月5日,首场“质在胃来”学术参访活动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举行。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上海、福建、浙江、海南及广东等地的多位质控中心医院专家参与,共同探讨消化道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践经验。
中肿内科为我国最早创建的肿瘤内科医教研基地之一,是肿瘤化疗领域的学科带头单位,拥有国际领先的医疗团队。它还是我国主要的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自1983年起即为卫生部首批抗癌新药临床评价基地,对抗肿瘤药物研发贡献重大。内科在越秀和黄埔两院区设6个病区,重点诊疗肺癌、消化道肿瘤、淋巴瘤和乳腺癌等,其中二区侧重消化系统及乳腺肿瘤,涵盖肠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胆管癌、乳腺癌等实体肿瘤。活动上午,与会专家们参观了中肿的内科查房、I期病房、生物信息中心及信息中心。
王风华主任医师详细介绍了内科二区病房的日常运作流程和临床项目患者入组流程,包括患者的入院评估、治疗方案制定、病情监测和出院随访等环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科在每个治疗组配有专门的护士,患者每次入院基本都是由同一位护士负责。这种安排使得护士对患者的情况非常熟悉,能够更好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
除此之外,科内还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项目,涵盖新药试验、治疗方案优化等多个领域。这些研究项目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新的治疗选择,还促进了医学知识的积累和临床技能的提升,使患者能够受益于最新的科研成果。
I期病房成立于2014年3月,是国内首个医院独立管理的抗肿瘤新药I期临床研究病房。病房致力于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吴灏祥医师为专家们详细介绍了I期病房的设施配置和工作流程。专家们纷纷表示:“I期病房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医院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生物信息中心是中肿的重要科研平台之一,专注于肿瘤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心配备了先进的高通量测序仪和高性能计算集群,能够高效处理和分析大规模生物数据。赵齐副研究员带领专家们参观了实验室,介绍了生物信息中心在基因突变检测、药物敏感性预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胃癌精准治疗方面的应用。
信息中心是中肿的信息化建设核心部门,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中心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医疗资源的高效管理和患者信息的精准管理。冯晨阳助理工程师介绍了信息中心的架构和功能,包括电子病历系统、远程会诊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专家们参观了信息中心的机房和指挥室,了解了信息中心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具体举措。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中心的创新实践为其他医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共享学术盛宴,共探胃癌诊疗新知
下午,一场围绕胃癌诊疗的学术研讨会拉开帷幕。胃外科周志伟教授与陈映波主任医师共同担任会议主席,由胃外科李元方副主任、肿瘤内科李宇红教授、王风华主任医师担任主持。会议聚焦胃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朱重梅主治医师以《胃癌治疗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检测质控》为题,详细介绍了胃癌治疗中免疫组化标记检测的重要性。她指出,所有经病理诊断证实为胃腺癌的患者均需进行HER2检测。对于胃镜活检标本,采用多点活检可有效减少肿瘤异质性的影响。此外,她还强调了将同一胃癌病例的两个蜡块组织放置在同一张切片上进行检测的方法,可以提高HER2阳性率。对于复发或转移性胃癌患者,即使原发灶评估结果为HER2阴性,也建议重新进行活检并检测HER2状态。她还详细讲解了胃癌CLDN18.2、PD-L1和MMR的检测及质控方法,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基础。
邱妙珍主任医师以《胃癌HER2靶向策略优化》为题进行了报告,她指出,我国每年约有4万例新发HER2阳性胃癌病例。她建议在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后线治疗策略中,应考虑更早使用强效抗HER2药物T-DXd、确保足剂量暴露、精选优势人群。HER2阳性胃癌的治疗正朝着更早期、更精准、更个体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抗HER2药物从三线治疗向二线、一线治疗进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佳艺教授分享了一例HER2阳性胃癌患者的治疗经历。该患者经过一线治疗方案后出现疾病进展,并在随后的二线和三线治疗均失败。最终随着T-DXd的可及和获批,在四线治疗中使用了T-DXd,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患者的肿瘤负荷显著降低,且持续时间超过一年半,展示了T-DXd在后线治疗中的巨大潜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谢通教授介绍了一例HER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在一线治疗中接受了免疫联合化疗,取得了长达28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二线治疗中尝试了PD-1和MK7684的双抗治疗,但未获益。在三线治疗中,患者进入T-DXd临床试验,肿瘤显著退缩并后续成功进行手术,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该病例突显了新型ADC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优势,以及转化治疗在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索。
整合学科优势,学科协作共创未来
针对两位专家分享的精彩病例,全体与会专家和中肿胃癌MDT诊疗团队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由胃外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内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对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宝贵的治疗建议和改进措施。讨论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多学科协作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优势,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此次“质在胃来”学术参访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推动胃癌诊疗规范化、精准化的重要一步。中肿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与全国同行一道,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胃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