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宣传周 | “精准施策 科学防癌 淋巴瘤科普大讲堂”

2024-04-22

今年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为了让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4月17日,内科师生第三党支部结合本专业方向策划了“淋巴瘤科普大讲堂”线上+线下活动,充分发挥医护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临床与党建互融互促,为患者及家属普及淋巴瘤诊治、护理的基本常识,推动防癌工作的深入开展。

活动伊始,内科师生第三党支部书记蔡清清进行发言,她表示面对肿瘤疾病,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挑战。但请相信,科学防癌、精准施策是我们战胜疾病的坚实后盾。本次讲座由聂蔓副主任医师、张璋护长和林惜君护长向大家普及淋巴瘤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疾病,掌握科学的治疗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蔡清清书记致辞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一种癌症,本质是人体免疫功能失调。由于人体的全身都有淋巴组织,所以淋巴瘤一旦出现就有可能遍布全身,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根据2018年发布的《2014年中国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恶性淋巴瘤在发病率上不具优势,但死亡率却一跃而上,稳居第十,因此确诊为淋巴瘤之后必须马上接受治疗。

淋巴瘤分为霍奇金(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类,HL占淋巴瘤的10-15%,NHL占淋巴瘤的80-85%。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3%)、滤泡性淋巴瘤(12%)和霍奇金氏淋巴瘤(7.6%)分别占据了发病率的前三位。


聂蔓副主任医师进行科普讲座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是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颈部、腹股沟、腋下等浅表淋巴结。有些患者会出现B症状,表现为发热、盗汗和体重减轻。也有患者以一个器官的症状为代表,比如发生在消化道的淋巴瘤,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溃疡或者出血。

聂蔓副主任医师详细解读了众人颇为关注的淋巴瘤致病因素及其日常预防措施。淋巴瘤的致病原因主要包括免疫功能的失调、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以及接触致癌物质等多因素。针对这些致病因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首先注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早睡早起,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稳定。其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样至关重要,应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多重维生素,以支持身体的正常运作。此外,保持身心健康,进行适当的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进一步降低淋巴瘤的发病风险。最后,定期进行全身体检,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是预防淋巴瘤等疾病的最后一道防线。


 

张璋护士长从护理的角度重点介绍患者及家属最关心问题-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居家护理。主要围绕:化疗后常见毒副反应,淋巴瘤患者的营养和心理调适三个方面展开。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很多,最常见的有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淋巴瘤化疗方案强度大,患者在院时间短,出院后常规一周要复查2-3次血常规,对于血常规的初步解读是患者及家属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因此,张璋围绕着忌口问题、营养品和保健品的正确使用、能不能吃“发物”等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在心理调适方面,不仅有心理舒缓的内容,也示范并教会患者最简单的行为疗法——深呼吸,并向患者介绍了随访平台,欢迎患者出院后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问题的沟通和解答,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化疗后带来的身心的不适感,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


  


张璋护士长进行科普

CART细胞疗法作为B细胞淋巴瘤独有的治疗方法,因为价格昂贵,有一些媒体宣传打完一针能迅速杀灭肿瘤细胞而被大家称为“神药”,究竟这个“神药”是不是这么神,接下来林惜君护士长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CAR-T细胞治疗作为一项创新的免疫细胞疗法,为难治复发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它的治疗过程包括单个核细胞采集、桥接治疗、淋巴细胞清除化疗以及CAR-T细胞的回输。但是跟化疗一样,其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对于这些不良反应,不仅要做好预防,还要重点监测,及时发现,迅速处理。CAR-T细胞治疗后结束出院后,也需要密切观察治疗后的身体状况变化,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保持良好的睡眠和情绪,适度安排日常活动,以及定期进行复查等。

 


  


林惜君护士长进行科普

针对淋巴瘤的防治知识,现场观众踊跃提问,比如年轻人得了淋巴瘤,生育功能会受到什么影响;滤泡淋巴瘤的治疗时机怎么把握,如何监测是否发生转化;淋巴瘤的饮食禁忌等等,并且许多听众对CAR-T细胞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关于治疗效果、费用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问题。聂蔓教授、护长们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现场医护人员对大家的问题进行解答

 

活动最后,蔡清清教授寄语希望每一位患者朋友和家属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力量,共同携手,迈向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战胜肿瘤,为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内科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