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防治宣传周丨远离鼻咽癌一点也不难!

2024-04-15

鼻咽癌是广东地区高发肿瘤之一,是悬在广东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此前一度被称为“广东癌”。今年的4月15-21日是第30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暨中国抗癌日活动。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的具体指导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羊城晚报联合推出“健康广东”科普直播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专场直播。

 

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教授围绕“远离鼻咽癌一点也不难”的主题,在健康广东视频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视频号、羊城晚报等直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鼻咽癌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解答,原来远离鼻咽癌没有那么难。

 

 

 

鼻咽癌为何不再被叫做“广东癌”了?

 

 

在过去,鼻咽癌一直被称为“广东癌”,意思是广东地区高发,但近几年很少在媒体中看到这样的表述了,是鼻咽癌在广东的发病率下降了吗?

 

马骏院士介绍到,目前鼻咽癌在广东仍是高发肿瘤。以前将鼻咽癌称为“广东癌”有一定历史原因,在19世纪,美国要修建太平洋铁路,需要大量劳动力,那时珠三角地区出现移民潮,有很多人出洋谋生,到美国去务工。这些务工者就来自鼻咽癌的高发区,移居海外后发病时不得不在当地就诊,国外医生发现患者大多说广东话,就叫它为“广东癌”。现在随着对这个疾病认识越来越深入,就直接称之为鼻咽癌。

 

其实鼻咽癌的高发地区并不仅仅是广东。马骏院士介绍,我国鼻咽癌的总体发病率在2-4/10万,每年新发病例占世界的一半;其中,又以华南地区多见,发病率可以超过20/10万。

 

从历史上看,先秦古籍把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称为“百越”,现在两广许多居民都是“百越”族分支的后裔。因为当时的气候、饮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百越族中逐渐形成了鼻咽癌的易感基因并延续至今,他们通过婚配将基因再带到世界各地。东南亚地区和我们东南沿海其实气候、饮食、人种都很相近,居民互相迁徙、婚配,交往比较密切,所以也是高发区。

 

鼻炎患者会不会更易得鼻咽癌?

 

每天用十几个连环喷嚏开始新的一天,广东省居民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高,有鼻窦炎、慢性鼻炎也不少。有不少人会担心,这种慢性感染或者是鼻粘膜长期处于水肿状态,有没有可能发生癌变?

 

马骏院士解答,鼻炎和鼻咽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鼻炎患者会高发鼻咽癌。

 

不过因为鼻咽癌早期症状很多和鼻炎有重叠,对于老鼻炎患者很容易忽视一些肿瘤的症状,容易延误诊治。比如说,鼻咽癌的早期症状包括鼻塞、涕血、头痛、耳鸣等,和鼻炎很难区别,有些患者往往等到了有明显淋巴肿大,或者症状加重才会来看病,造成一定程度延误。

 

 

EB病毒抗体阳性≠鼻咽癌

 

 

为了能够早期发现鼻咽癌,许多单位的体检套餐都包含了EB病毒的筛查。看到体检报告单上“EB病毒抗体”这一项的结果是“阳性”,很多人都吓得腿都软了,这意味着得了鼻咽癌吗?

 

马骏院士解释,EB病毒抗体阳性并不意味着得了鼻咽癌,其他原因比如炎症也可能引起这个指标阳性。体检查出“EB病毒抗体”阳性不用害怕,可以到专科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复查该指标。如果抗体滴度比较高,或者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高,那么就要积极做下一步检查。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选择一种筛查方式,就是抽血检查EB DNA拷贝数,优势是可以提高早期患者的检出率。筛查后发现有问题的人,接下来再做鼻咽镜和磁共振等检查去确诊。

 

来源:党办宣传科羊城晚报

编辑:赵现廷 审核:陈鋆 审核发布:文朝阳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