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肿瘤类器官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为神经肿瘤患者精准诊疗提供新思路
12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创芯国际“类器官合作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在越秀院区举行。
根据协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垂体内分泌肿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类器官的相关专利技术以人民币100万元的价格正式转让给创芯国际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该项目也是中心外科系统首次实现转化的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还将对创芯国际的后续研发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作为合作方,创芯国际将全权承担合作产品的研发、生产、注册以及商业化运营工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创芯国际举行签约仪式
肿瘤类器官是一种患者组织来源的体外模型,已经对肿瘤精准用药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临床相关性、人群多样性,可以提供患者治疗反应的预测。
曾木圣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中心发展历程及医疗、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表示中心一直瞄准肿瘤学科发展前沿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勇于开拓创新,近年来实现了多项重大的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临床为导向的医学成果转化对于加快生物医药创新升级,提升医疗质量至关重要,也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他特别强调了本次合作项目的重要性和意义,将对推动医院医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产生积极影响。
曾木圣副院长致辞
研发团队牵头人神经外科牟永告主任提出医学研究的成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而是应该被转化为能提高诊疗水平,延长患者生命的诊疗方案、医药医械,最终服务国家和人民生命健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开展了基于颅脑恶性肿瘤相关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工作,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类器官模型在药物筛选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优越性,取得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力争在肿瘤治疗和药物研发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最后,牟教授还对中心领导和各部门长期以来对神经外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最后,他表示将与创芯国际紧密合作,尽快推进成果的研发落地。
牟永告教授致辞
创芯国际黄敏董事长致辞
创芯国际董事长黄敏表示,此次合作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科研实力与创芯国际的工艺创新和市场优势有效结合,以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她期待双方推动相关类器官技术尽早上市使用,为神经系统肿瘤精准治疗带来新手段。
背景:神经肿瘤类器官的研究进展
肿瘤类器官是一种可以在体外模拟病人肿瘤微组织的模型,其样本来源是原代肿瘤组织。类器官结构包含多种特异性细胞类型,空间结构与其对应肿瘤组织相似。目前已有多种类型肿瘤建立了类器官培养方案,如:肺癌、胃癌、肝癌、胰腺癌、结肠癌、卵巢癌等类器官培养方案已日趋成熟。但目前神经系统肿瘤中垂体内分泌肿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类器官培养和应用还缺乏标准化的体系。
经过长期深入研究,牟永告团队成功构建并验证了垂体内分泌肿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类器官模型,该研究深化了我们对垂体瘤和胶质瘤的理解,并为未来的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部分研究成果已在《Biomaterials Science》发表,成果后续成果也将陆续发表,同时团队成果还获批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一重要成果不仅体现了研究团队在神经肿瘤研究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积累,也为未来类器官在肿瘤临床诊疗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与创芯国际签约仪式合影
文:崔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