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科研小白的福音课,快来pick你的它!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通专融合为路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心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和优质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在各校园开设通识课程,为本科生提供最通俗易懂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前沿进展,为国家培养多学科交叉、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贡献力量。
近三年,中心在三校区五校园开设包括《临床研究概论》、《肿瘤学概论》、《精准医学概论》、《癌症的预防和筛查》、《医学与人生》、《神奇的超声》、《病之判官》、《医学人工智能概论》、《麻醉医生的十八般武艺》共计9门本科生通识课程。
本学期中心将在北校园开设一门全新的通识课程《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门全新的课程!
课程简介:
《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本科生在既往教学基础上初识科学研究的一次新的教学探索与创新。
团队希望通过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的介绍与案例分析,理论与实验操作的结合,激发广大青年学生们对科学探索的激情与热爱,帮助同学们了解掌握常见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学习科学思辨的论证方法,不断提升科学认知和健康素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进一步推动创新中国健康事业发展。
课程初衷:带你走进科学探索的世界
带着科学问题走进科学探索的世界,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论证手段。以“了解学习科学论证常见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方法”为目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本学期在北校区开设了《基础及临床研究技术入门》通识课程,带同学们一同来打开科学探索的大门。
适合人群:科研小白、科研爱好者
翻开我们的《药理学》、《组胚》、《生理学》……你是否对枯燥乏味的文字退而忘却,你是否还再思考这一条条理论是从何而来,你是否还不了解从一个书本上的化学复合物成为平常的临床药物需要哪些步骤,那就快来pick它。让我们一同来探究这背后的故事,领略科学研究的魅力。
依托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肿瘤重点实验室平台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最大的肿瘤资源平台之一。有科研高通量测序平台、生物信息学平台、医学大数据平台等多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本课程授课教师均来自基础、临床教学一线,授课内容包括细胞学、组织学、动物实验基础及临床试验概述,并有实践课带领同学初识科学研究的入门。授课团队经过多次集体讨论和集体备课,制定了理论实践结合,通识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规划。以通识内容突破专业理论屏障,贴切本科二年级同学知识构架,为同学们带来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入门介绍,并由浅入深,引发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规划提供指引。
教学方法:动眼动手动脑,打造立体的课堂教学
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将采用专题讲座结合实践课,结合目前科学创新研究热点,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的原理介绍、操作演示,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从细胞学、动物学实验、组学研究到临床试验进行一一授课,力求做到“内容专业、讲解通俗、形式多样”,实现通专融合的教学目标。
教学团队:用优秀的教师培养更优秀的人
教学团队集结中心最优秀青年人才,涵盖基础和临床学科创新领域菁英,为打造精品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课程负责人简介:
束玲玲
香港大学博士、博士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研究员,医师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省市等多项基金项目,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JCI Insight等多篇高水平论文,目前研究方向为血液肿瘤代谢免疫治疗。
寄语:
见微知著,希望能通过本课程为同学们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启发兴趣,增长学识,奠定基础。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李婧
南京大学,本科、博士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CNRS),博士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主持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广州市科技局的资助。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PNAS,PLoS Genetic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代表性工作。目前研究方向为遗传、演化和基因组学。
寄语:
有幸在这个春夏与同学们相遇。生物医学领域的诸多重要发现依赖于模式生物的建立和运用,比如小鼠、果蝇、酵母和大肠杆菌等等。在课堂上,我们将一起认识这些有趣的模式生物,并且揭秘科学家们如何从小小的模式生物出发,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取得突破性的科研发现的。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岳家兴
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博士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下属的尼斯癌症与衰老研究所(IRCAN)博士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通量测序平台主任
主持研究项目获法国ARC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微软公司、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rotocols、PLoS Genetics、Bioinformatics等领域一流期刊上发表其代表性工作。研究方向:运用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基因组不稳定性的遗传与演化机制及其功能影响。致力于测序新技术以及相应生物信息学分析新方法的开发和应用。
寄语:
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的高通量多组学测定技术为我们精确测定和量化生物学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带你走近和了解这些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例。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游瑞
博士,医师,副研究员,临床型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鼻咽科
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青委会秘书
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
荣获35 under 35 全国最具潜力青年肿瘤医师
荣获全国临床博士后科研竞赛特等奖
荣获人民日报“人民好医生 金山茶花奖”突出贡献奖
长期专注于鼻咽癌的临床诊疗及其相关转化研究。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运用多组学数据整合挖掘、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分子实验等技术手段,优化高危复发转移鼻咽癌治疗模式;创新复发、转移鼻咽癌诊疗策略;发现鼻咽癌复发、转移新且高效的分子靶点。已经以第一作者/共一作者发篇多项高质量研究,包括Lancet, Med, Lancet Oncol, JAMA Oncol, Cancer Res, Nature commun, J Immunother Cancer et al。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NCCN指南及欧洲ESMO指南所采纳。多次获邀在国际(AACR,ESMO-ASIA等)及国内肿瘤学大会做口头报告、壁报展示。
寄语:
让我们一起畅游医学研究的海洋。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李良季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博士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国家、省市等多项基金项目,发表Nature Medicine、Nature Metabolism、Development等多篇高水平论文,目前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微环境及鼻咽癌临床转化研究。
寄语:
希望能通过本课程让同学们对科学研究及实验开展有初步的认识和体会。期待与同学们多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增进。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宋远斌
青年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单细胞科技分会委员、美国血液协会会员、Chinese Medicine 青年编委。
曾任耶鲁大学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Science、Leukemia、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血液肿瘤靶向治疗的临床前研究。
寄语:
研究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探索需要持续的好奇心,创新需要勇于突破常规的勇气,而成果则需要耐心和毅力的积累。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申颖
德国海德堡大学 博士
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生物物理所、欧洲血管科学中心 博士后
华南恶性肿瘤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PI 青年研究员
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师
受多项国家基金项目资助,发表Cancer Cell、Science Signaling、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多篇高水平论文,目前研究方向为肿瘤微环境的生物力学特征。
课程寄语:
Seeing is understanding.
教学团队成员简介:
王韵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持科研项目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广州市科技局资助,在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Leukemia、British journal of hemat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目前研究方向为血液肿瘤免疫及靶向临床转化研究。
寄语:
仰望星空,踔厉前行。希望本课程能带给同学们对科学探索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同学们向浩瀚真理迈出探索的第一步。
作者:王韵、束玲玲
审核:科教处教学与研究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