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新项目: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

2017-06-06

  为更好的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检验科在立足临床岗位深入调研,并与临床兄弟科室积极沟通,开展了血清异常凝血酶原的检测,开展一年来,受到患者和临床的欢迎和好评。

  Pivka-II是血液凝固因子的第II因子体,在肝细胞癌中出现特异性上升。为与AFP无关的辅助标记物,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中作为标记物进行检测,主要用于对以确定的肝癌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以辅助判断疾病进展或治疗效果,但其浓度高低与肿瘤大小、生长、恶性程度以及分级/分期并无直接关系。此外,对复发的辅助诊断有用性也有报告。因此,用于配合影像诊断等的肝细胞癌的辅助诊断。但在某些情况如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或使用抗生素,该指标可能升高;在其他情况如服用维生素k,该指标可能降低。该指标不宜用于一般人群的肿瘤筛查、早期诊断等用途。在开展新指标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及时向临床作好宣传、普及、运用的工作,不断加强与临床的沟通,找出可加强沟通的契合点,争取使我科整体检验水平和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现将该项目的一些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检测仪器:Lumipulse G1200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2.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不适宜人群:口服抗凝剂、胆酸缺乏、肠道菌群紊乱等情况也会使异常凝血酶原增高,因此这些人不适宜检测异常凝血酶原

  3.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注意事项:

  3.1.检查前禁忌:禁忌暴饮暴食,剧烈运动,要保存安静状态。

  3.2.检查时要求:抽取血清检测,注意血清不被污染。

  4.本科室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指标解读结果:

  正常参考范围:

  异常凝血酶原;5-40mAUg/mL。

  超出正常参考范围常见于以下情况:

  1).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如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族抗生素)、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婴幼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和维生素K吸收障碍等。

  2).原发性肝癌。

  3).作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和DIC等非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鉴别诊断。

 

如有疑问欢迎致电:87343438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