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指标的解读
2021-06-28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转移能力强,但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足够灵敏的诊断筛查手段,使得相当一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这是导致肝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目前最常用的肝癌检查组合是影像学检查结合血清标志物AFP,但对于早期诊断仍然不足,漏诊率还是较高。近年来,新的肝癌指标-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进入我们的视野。Pivka-II是血液凝固因子的第II因子体,在肝细胞癌中出现特异性上升。为与AFP无关的辅助标记物,在肝细胞癌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中作为标记物进行检测,主要用于对以确定的肝癌患者进行动态监测以辅助判断疾病进展或治疗效果,但其浓度高低与肿瘤大小、生长、恶性程度以及分级/分期并无直接关系。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包膜侵袭和血管浸润的发生率较高。异常凝血酶原还可用于肝癌的疗效监测,异常凝血酶原血清半衰期比AFP短3~5天,能更及时反映肝细胞癌的疗效。另外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肝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5年及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再升高的患者复发的几率升高。它的升高可见于以下原因:
1.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如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药、长期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头孢菌素族抗生素)、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婴幼儿特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和维生素K吸收障碍等。
2.作为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和DIC等非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鉴别诊断。
3.原发性肝癌。
因此在诊断肝癌前,必须先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再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