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儿童肿瘤研讨会在广州隆重召开

2018-12-06

 

     2018年12月1日-2日,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由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与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承办的,第十三届儿童肿瘤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羊城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张翼鷟主任主持。广东省卫健委主管领导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环节,武少新书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大会主席孙晓非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赵强教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罗学群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爱佑慈善基金会李艳平秘书长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
      孙晓非主任介绍了研讨会举办的历史并重申了会议的宗旨:儿童肿瘤学术研讨会旨在提供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关注儿童实体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前沿进展、知识更新和临床研究进展等,推进国内儿童肿瘤规范化治疗和诊疗共识的建立,努力为肿瘤患儿赢得更加可期的美好未来。
      先放一张大合照。

     
       作为首次发起并赞助儿童肿瘤专业诊治研讨会的爱佑慈善基金会对外业务负责人,李艳平女士具体介绍了基金会自2006年设立以来对儿童医疗救助的总体情况,明确基金会主要资助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提高儿童肿瘤医保报销率直接的经济资助减轻患儿家庭经济压力;二是促进临床诊疗路径的规范及科普,致力于改变群众谈癌色变的观念,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患儿康复后可正常生活甚至回归校园的正确理念!
      本次研讨会还首次增加了集体倡议仪式,由张翼鷟主任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宣读倡议书,希望更多医学人才投身儿童肿瘤的治疗领域,同时希望引起政府和社会群体关注,给予肿瘤儿童更多关怀、包容和接纳

      在一天半的会议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围绕着儿童肿瘤的规范化诊疗和研究主题,分别就各自研究领域的工作内容进展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报告。
      向日葵儿童受邀参加了全程会议,并进行完整的会议采编和报道。

主题报告内容

 1.   

国际儿童肿瘤协会肾脏肿瘤研究组(SIOP-RTSG)主席,来自德国萨尔兰大学儿科肿瘤Norbert Graf教授对儿童肾脏肿瘤的研究(诊治)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回顾和展望。

      他指出,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通过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分子生物学水平(如全外显子测序、来源肿瘤的游离循环细胞DNA等)、影像学技术对肾脏肿瘤尤其是肾母细胞瘤进行更好的危险度分层,并监测患者的治疗反应、进行规范的疗效评估很关键;肾母细胞瘤总体生存好,如何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的降低急性毒性和远期副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儿童肾母细胞瘤进行保肾手术或微创手术的指征要严格选择,手术方式要规范;临床多中心合作中各环节的质控非常重要;希望能够开展国际多中心合作研究,以进一步规范肾脏肿瘤的诊治,进一步提高肾脏肿瘤的预后,使更多的患儿获益。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焕教授介绍了双侧肾母细胞瘤治疗策略。

 
      他指出双侧肾母细胞瘤占所有肾母细胞瘤约5%, NWTS-5研究显示双侧肾母细胞瘤4年OS达81%;中国每年约有100例新发病例,病例相对较少,且手术复杂;手术的要点和难点主要是肿瘤边界的识别术后肾组织重建;在尽量保证完全切除肿瘤时,保留肾功能很重要(防止术后肾衰)。肾单位保留手术主要为儿童长远的生存质量考虑,对于双侧肾母细胞瘤建议做肾单位保留手术;肾肿瘤大小不影响保肾手术的进行,术后肾组织重建很重要,解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对于多灶性手术及弥散型病灶,可通过生物补片等方式塑型。
      最后他呼吁“保留肾脏,未来会更好!
 

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徐哲教授结合自身经验综合归纳了自体肾移植(KAT)在小儿肿瘤中的应用,并对手术细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指出,国内多数患儿发现肿瘤时已是晚期,肿瘤体积较大,导致保留肾单位的机会减少;KAT具有两种手术方式(肾切除后原位移植和移植于髂窝)。他提醒KAT手术细节上,要注意术前肾脏血供情况和术中缺血时间把握(单侧阻断血供热缺血应少于30分钟;冷缺血不超过24小时)。最后他认为KAT在小儿肿瘤中应用应当谨慎选择病例,严格把握适应症,同时适宜由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进行,不建议基层推广

4.    澳大利亚儿童癌症研究所张素冰教授介绍靶向MYC结合蛋白治疗MYC驱动型癌症的治疗方法,并介绍了澳大利亚儿童癌症在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方面的经验(澳大利亚儿童癌症零计划)。

 

      张教授指出,C-MYC靶点在各种肿瘤中都存在,近年的研究通过MYC的蛋白进行分析,进而进行联合用药的个体化治疗是一种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她特别介绍了澳大利亚癌症零计划项目,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在中国发起类似的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为帮助中国的患儿早日用上针对其基因分型的精准新药而努力。

5.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李本尚教授详细介绍了儿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进展。

 

      李教授首先带大家回顾了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的原理及目前的应用现状,指出CART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针对实体瘤的免疫治疗药物现阶段主要以PD-1抑制剂为主,而诸多因素(包括肿瘤细胞上表达PD-L1水平不高,蛋白不稳定,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强)均限制了其在某些实体瘤中的应用。
      他指出,解决实体瘤免疫治疗的出路,是基于新抗原的细胞免疫,即通过收集来自肿瘤发生进程中突变积累的新抗原(neoantigen,体外合成以达到识别浓度,以疫苗形式皮下注射增强机体免疫应答。但此免疫治疗方式目前疗效尚不明确,期待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其功效。

6.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孙晓非教授结合科室治疗经验总结介绍了靶向PD-1 通道抑制剂在儿童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成人多种晚期或转移复发实体肿瘤中,PD-1免疫抑制剂已被越来越广泛应用,可单药或联合化疗及其他靶向药物,提高了不少成人癌症的疗效和生存率;而目前预测PD-1抑制剂疗效标记物主要是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和TMB(肿瘤突变负荷),但儿童实体瘤中PD-L1表达低且个体差异较大,TMB在儿童不同肿瘤类型中检测结果不一致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PD-1抑制剂在儿童肿瘤中的应用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结合目前国外的临床试验和科室治疗经验,她认为儿童实体肿瘤中PD-1抑制剂单药疗效较低,尚需筛选属于儿童实体肿瘤中预测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标记物和探索如何更好应用PD-1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方法。

7.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赵强教授介绍了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进展。


      他指出,随着现代技术进展特别是精准治疗理念的发展,外科逐渐向功能外科发展。对肿瘤实行完整切除和不完全切除的生存率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现代儿童肿瘤诊疗新模式是根据肿瘤分子分型、病理分期及危险度分级,结合放、化疗综合治疗来提高疗效,外科应当顺应发展趋势,积极融合其他治疗方式改善患者预后。

8.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及香港儿童医院小儿肿瘤科主任陈志峰对难治复发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了报告。

      他指出,针对难治复发神经母细胞瘤,最重要的是预防复发,外科手术切除不干净的残留软组织病灶易复发。陈教授分享了贝伐单抗、GD2单抗、小分子TKI抑制剂、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在复发难治神经母细胞瘤的最新治疗进展,单倍体移植联合免疫治疗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以及CART的最近研究进展。
陈教授提出化疗联合单抗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他提到可结合单抗治疗方法,或引导NK细胞对癌细胞进行杀伤,并进行T细胞的识别筛选,移植后加免疫抑制剂预防复发的方法更可取,但需注意感染的控制问题。

9.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肖子正博士介绍了68Ga-DOTATATE PET/CT 在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肖博士指出神经母细胞瘤诊断通过常规影像B超、CT、MR,实验室检查指标HSE、VAM、HVA,及病理活检来确定;但分子影像与传统的结构影像不同,在显示肿瘤生物学特性上更具有优势。
      68Ga-DOTATATE 是奥曲肽类似物,对比其他显影剂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高、半衰期短、容易获取的特点;对骨转移与脑转移的显像更佳。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2018年5月开始将68Ga-DOTATATE PET/CT应用于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对于临床的诊断和疗效评估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1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教授对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是否需要联合肾脏切除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刘教授指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保留肾脏手术难度大,且外科手术及术后放疗均会导致腹部高危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出现单侧肾脏萎缩、eGFR下降,但尚未观察到导致肾功能不全或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情况。基于此,刘教授表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保留肾脏还是有价值的,未来尚需对患者进行分级,明确筛选出可能具有更高肾脏切除率的患者。

11.   

浙江大学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王金湖副主任细致讲解了“神经母细胞瘤肉眼切除策略及并发症管理”。

      他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很重要,借助三维软件进行血管重建,优先保护血管壁,术中瘤体渗血应先止血后再切除,多发灶需按空间分块切除等。
      王主任还提到神经母细胞瘤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乳糜漏、腹泻、肾脏萎缩及复发等。在医疗实践方面,他们组建了儿童实体肿瘤治疗MDT模式,即整合化疗移植团队、介入治疗团队、放疗团队、营养团队及病理分子诊断团队等多学科诊疗团队,集中开展针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患儿诊断及治疗工作。

12.    上海新华临床医学院吴晔明教授对儿童肝母细胞瘤多学科专家共识(CCCG-HB-2016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

      CCCG-HB-2016方案是在CCCG-HB-2009方案基础上提出的,针对该方案中存在的缺乏治疗前危险度分层,晚期患儿疗效不佳及无肝移植患儿纳入等问题,借鉴国际上新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拟定。
      吴教授从适应症、治疗前检查(确诊、分期、分子分型、各脏器功能)、病理组织分型、分期系统、危险度分层、外科手术原则、化疗方案,肝移植原则、疗效评估和五年随访时间安排等一一作了详细介绍。

1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儿科黄东生主任介绍了难治复发肝母细胞瘤诊治进展。

      黄主任指出,复发难治性肝母细胞瘤对化疗敏感,用药前应注意对顺铂、5-FU化疗敏感性进行评估;远处转移,肝内多发、癌栓等仍是预后不佳的因素;目前主要治疗方式还是手术化疗,细胞免疫治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尚不明确,基于基因表型检测进行的靶向治疗其临床证据并不明确;最后他指出,随着跟踪随访等诊疗技术的发展及新药的应用,未来难治复发肝母细胞瘤的治疗发展趋势,一定是精准治疗代替长期大剂量化疗

14.    新加坡伊丽莎白医疗中心徐震汉教授详细介绍了微创手术在儿童肿瘤治疗的应用


      针对腹腔巨大肿瘤是否行腹腔镜及肿物如何安全取出的问题,徐教授认为,基于较小的患儿可手术操作空间受限,考虑小儿的肿瘤学特性及解剖学相关内容,二氧化碳气腹易造成肿瘤播撒,样本取出困难等,在儿童肿瘤中应用微创手术具有挑战性的,当肿瘤较大时,他会保守选择保命为主而非美观。
      他指出,微创手术将会继续在儿童肿瘤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但需SIOP/IPSO指导下进行评估;对适用肿瘤类型进行区分,对卵巢、LI神经细胞、肺部病变等可用;对肾母细胞瘤、骨肉瘤肺转移等存在争议的。总的来说,微创手术缺乏I / II级证据数据,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15.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儿童肿瘤科张翼鷟教授就最新的儿童肿瘤临床研究和靶向药物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介绍。

      张主任首先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了针对儿童肿瘤,目前临床前药物研究的情况,向大家展示了详细的临床试验及新药信息。包括小分子靶向ALK抑制剂、间接抑制MYCN、靶向RAS/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TRK抑制剂、抑癌基因p53、细胞周期蛋白、免疫单抗、表观遗传学去甲基化手段和广谱蛋白抑制剂等。
      张主任指出,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前试验中靶向药物取得良好反应,但是临床转化时大多数药物使用疗效不理想;并呼吁开发针对儿童肿瘤的靶向药物(美国FDA立法需要药厂在研发成人肿瘤药的同时也要考虑儿童肿瘤的应用)。技术发展及检测手段更新使肿瘤分类方式正发生革命性变化,基于基因分型信息实现精准治疗联合靶向用药均是未来儿童实体瘤诊疗的发展方向。

16.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肿瘤黎阳教授结合科室诊疗经验介绍了腺泡型横纹肌肉瘤靶向治疗进展/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潜在治疗靶点。

       腺泡型横纹肌肉瘤恶性高,容易早期转移,5年生存率小于50%并通常伴PAX3-FOXO1PAX7-FOXO1基因融合

目前靶向药物主要针对促凋亡去磷酸化等下游基因靶点研发(ALK;FGFR4;IGF1R;MYCN;MET;MYOD1等),细胞及动物实验中均观察到较好的抑制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细胞增殖的效果;研究发现部分腺泡型横纹肌肉瘤患者存在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异常,针对该信号通路的相关靶向抑制剂研究结果也显示对腺泡型横纹肌肉瘤细胞或移植瘤模型的生长和侵袭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另外,结合现有已开展的临床病例和科室经验,建议腺泡型横纹肌肉瘤常规联合化疗不敏感时,联合应用三氧化对肿瘤消退效果明显。

17.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高远红教授现代化疗技术下保留横纹肌肉瘤患儿器官功能的思考进行了阐述。

 

      众所周知,放疗对儿童会产生近期毒性及远期的后遗症,因此对患儿进行放疗顾虑多且剂量选择上需要格外谨慎。他指出质子放疗较常规的放射线具有明显物理学优势,能对肿瘤局部进行高剂量照射而保护周围正常组织;但无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优势,对组织器官造成的毒副作用仍然存在。因为能最大程度保留器官功能,虽存在争议但应用前景较好。近距离放疗可很好保护周围正常组织,需根据适应症来选择。

18.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科方丛教授对儿童青少年肿瘤患者生育力的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生动详细的报告。

       方教授介绍生殖系统容易受到放疗和化疗药物的影响,不同年龄生殖系统的耐受性不同,会造成青少年癌症幸存者康复后无法再生育等严重问题。
       女性生育保存的策略是治疗前进行卵巢移位(远离放疗区等)或卵巢组织冻存;血液AMH指标可以体现卵巢功能状态;卵泡的早期发育跟垂体的激素调控关系不大,通过达非尼保护性腺(药物作用是使卵泡不发育处于休眠状态)通常效果并不明显。男性保存策略是精子冷冻睾丸组织冷冻
       方教授的议题唤起现场各位专家对癌症儿童生育能力保护(长期生活质量保证方面)的激烈讨论。方教授指出,目前出于对试管婴儿安全性的考虑,国内对做试管婴儿有严格把控。冻存卵子解冻后的胚胎再植入尚无数据预知后代患癌或畸形风险,有待长期观察与研究。针对青春期前肿瘤患者,“相权取其轻”,通过提前冻存卵巢组织能为康复后的患儿带来生育的希望也是可行的。
       她还指出,肿瘤一旦确诊,留给患儿考虑和选择是否进行生育力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建议在进行放、化疗前,由肿瘤科医生进行生育能力评估增加AMH检测指标。做卵巢组织冻存前会做冰冻切片确保冻存组织不被癌细胞浸润;通过体外诱导卵细胞成熟分离出单个卵细胞冻存;男性的精子为单细胞,体外取精子直接冻存即可(精子冻存需在专门精子库进行)。

19.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孙晓非教授对SIOP-RTSG-UMBRALLA Protocol 进行详细解读并汇报了中山大学5010项目8年进展情况。

       孙主任先就中山大学5010项目随机临床试验(预后良好型儿童肾母细胞瘤IIIA期多中心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进行汇报;并进一步详细解读SIOP-RTSG-UMBRALLA Protocol研究,并提出经过会前会关于加入SIOP-RTSG-UMBRALLA Protocoal研究的可行性讨论后,多家医院已考虑加入SIOP协作组研究,一是有助于提高国内儿童肿瘤诊疗技术水平;二可加快与国际儿童肿瘤标准诊疗接轨促进多中心联合研究的开展。
       最后孙教授再次强调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分期不准确及治疗不规范导致复发现象较多,再次呼吁临床一线人员多学习,强调提高诊疗水平是关键。

论文交流环节

       大会设置了论文交流环节: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陈华东医生就“双侧肾母细胞瘤治疗的新思路”、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邓小耿教授就腹腔镜II 期手术精准切除婴儿巨大肝母细胞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杨天佑医生就“3D打印技术对外科肝脏解剖理解的影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甄子俊教授就“105例多中心肝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疗效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娟医生就“13例儿童局限期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例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黄俊廷医生就“113例儿童预后良好型肾母细胞瘤不同病理亚型的生存分析”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汇报。

病例讨论环节

     
      大会还设有病例讨论环节: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路素英医生、孙斐斐医生代表科室提供了两个有趣的病例,来自多家医院的化疗科、放疗科、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的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路素英医生汇报了一例阴囊内肿块的诊治,该例患者被误诊为睾丸卵黄囊瘤,讨论后提出:需注意生殖细胞瘤与横纹肌肉瘤病理鉴别诊断;AFP不高,诊断卵黄囊瘤需高度警惕;睾丸旁胚胎型横纹肌肉瘤预后好。孙斐斐医生汇报了一例促结缔组织小圆细胞增生症的诊治,该病罕见,晚期患者预后差,推荐的治疗方法为化疗+细胞减灭手术+腹腔内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需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护理分会场

 

      12月1日下午的护理分会场主要围绕儿童静脉输液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过程控制开展。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蔡瑞卿护长首先做了团队介绍,并请麻醉科郭晋博士做了输液港植入术的介绍及视频展示,王剑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儿童输液港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情况。而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远道而来的沈南平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儿童肿瘤病房常见的敏感性指标检测及重要性。最后,与会的来自于广东省内知名肿瘤医院的儿童肿瘤相关科室护理人员一起观看了中肿拍摄的儿童输液港标准护理流程操作视频。
      现场的提问和讨论环节也很精彩,围绕着静脉输液港植入的技术细节问题,并发症风险,针对淋巴瘤白血病及实体瘤不同的使用需求,患儿后续长期维护问题,系统性思维与前瞻性评估问题,专科特异性问题,多中心大数据库电子病历问题,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儿特殊情况进行适时调整的问题,在场的专家们均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笔者印象最深的是王剑教授提到的“当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这才是我们该去探索的时候”,他以此来勉励所有的医生和护士同仁,永远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知的学习探索。沈南平主任强调的“专业互相拥抱”,并开玩笑地说“没有专业的人文都是耍流氓”,提醒我们合作共赢和面对患者什么才是更加专业的态度。        在12月2日会议闭幕上,张翼鷟主任做会议总结致辞。她由衷感谢与会嘉宾的支持并总结本次会议的三个亮点:支持力度、学术深度及广度、会议参与度。此次会议得到卫计委,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及慈善基金会及同行们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内容涉及面广,包含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前沿治疗理念及诊疗方案,并关注患儿未来生活质量;会议得到同行高度好评,并有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国内各大医院专家们莅临指导;会议参与度方面,本次现场近300名专家学者参与,网络点播超过1万人次。

      最后,张教授再次由衷感谢各位教授和同行们的积极参与,并相约明年会议再见!

志愿者撰稿人:向日葵儿童会议报道志愿者:
采编:陈诗琪/临床试验肿瘤相关项目CRA;
撰稿:吴培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学生;
校对:夏欢/再生医学行业医学产品主管;
科内撰稿人:路素英/陈春媚

精彩回看:十三届大会不忘初心,关注儿童肿瘤规范化诊疗!儿童肿瘤学术研讨会http://www.liangyihui.net/doc/47145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