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癌,要手术还要化疗

2017-09-05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  陈永明


  胃癌在我国当前诊治状况呈“三高一低”态势:发病率高、复发转移率高、死亡率高、早诊率低。我国胃癌发病例位居全球前列,每年的新发病例约占全球的43%,拿下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冠军。在我国,胃癌又叫穷癌,一般来说经济欠发达地区发病率较高,而这些地区的老百姓往往都怀有“小痛则忍,扛不住再跑医院”的心态,导致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非常严重,甚至晚期而丧失治愈机会。
  1881年1月29日,由维也纳大学的Billroth教授(1829-1894)和他的助手历时1.5小时,为一位43岁女性胃癌患者行幽门部肿瘤切除,术后病人恢复顺利,但该病例4个月后死于肝转移。聪明的外科医生敏锐的发现原来胃癌细胞很容易沿着胃周淋巴结转移,单纯的胃癌切除无法达到根治目的,还应将胃周淋巴结一起清扫。据统计,人体全身约600-800个淋巴结,胃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应该止于哪里?这个问题中外学者争论不休。近百年来,为了提高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谋取更大的生存获益,中外学者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经过近一世纪的探索,随着荷兰Dutch和日本JCOG9501等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逐渐奠定了D2淋巴结清扫的地位。即胃癌根治性手术应清扫至第二站淋巴结,可大大提高胃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然而,尽管接受根治性手术,仍然约有一半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转移,被疾病无情地夺走了性命。外科医生们继续思考:手术过程我们已经将肿瘤组织切除干干净净了,怎么还会复发转移?这也许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仍有肿瘤细胞的残留,比如血液里,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在机体免疫低下的情况下自行引爆。这些残留的肿瘤细胞,大多数为术前己存在而临床检查及术中肉眼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灶。这些微小转移病灶,又称为亚临床转移灶。正因为这种潜在的转移灶存在,导致一部分病人术后经过一段时间肿瘤复发、转移。于是乎,中外学者们继续进行不懈的研究,希望通过化疗药物“追杀清兵余孽”。 
  英国学者先拔头筹,于2006年率先公布了自己的MAGIC临床研究,证实了化疗在胃癌上的作用。紧接着,日本ACTS-GC研究及韩国CLASSIC研究也先后公布,让胃癌的治疗效果更上一层楼,同时也奠定了辅助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上的重要地位。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不是所有胃癌患者都需行化疗,简而言之,大部分早期胃癌(没有淋巴结转移,而且肿瘤只累及胃壁的粘膜或肌层,这部分患者所占比例不足10%)术后不需接受化疗,其他均建议接受化疗。
  在胃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倘若将“手术”的功效比作“摧城拔寨”,那么“化疗”既是“锦上添花”,共同将胃癌治疗效果上升到新的高度。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