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次手术和无数次化疗,“老革命”默唱革命歌曲硬朗走到现在

2019-09-11

 
  “要真诚的感谢中肿的专家、医生对我的照顾,让我有很强的信心去治疗,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每活一天,都觉得是他们帮我从死神手中抢过来的”,谈到对医生们的感激,“老革命”李老的眼圈泛红了……
 
  初见李老(化名),是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8楼的观景平台上,广州初冬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洒在老人身上,甚是温暖与安祥。老人家面色红润,精神抖擞,说话铿锵有力,丝毫看不出身患癌症。李老这样描述自己:“我现在的身体很好,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出、走得动、有精神”,说完,紧接着就是爽朗的一连串笑声,就是这么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2003年被检查出患有恶性黑色素瘤,十几年间先后做了16次手术和无数次化疗,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病魔,他却没有退缩、吓倒,而是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挑战。
 
“以前抗日,这次抗癌!”
 
  李老是一名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2002年退休后正想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之时,却发现右足跟长了个瘤子,还有溃破,从小吃苦长大的李老自恃身体不错,想着慢慢就会长好,一直坚持没去医院治疗。
  2003年12月,家人再三相劝,李老才去医院做检查,经过多方诊治,最后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这一噩耗对李老一家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家里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平时身体素质极好的李老竟然得了癌症。
  “你们不要太担心了,咱抗日都胜利了,这点病不怕,咱接着抗癌!”,李老很坦然,他反过来安慰家人,之后老人家的治疗也非常顺利。更让李老感动的是家人的支持,手术治疗后李老就变成了家里的“大熊猫”,身在外地的两个儿子经常飞回家里看望老父亲,身边的女儿和妻子更是起居饮食都悉心照料,李老的病情也一天天好转,美好的生活又在向他挥手,可真正的考验却才刚刚开始……
 
恶疾缠身
“我从没想过放弃”
 
  2005年9月,厄运再次降临。在一次常规复查中,医生发现李老原手术疤痕处又出现了肿物,可能是癌症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经家乡医院专家的推荐,他来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
  由党员医生胃外科主任周志伟教授和生物治疗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晓实教授所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对李老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虽然判断李老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但中肿的专家团队并未按照传统观念劝其放弃治疗,而是想尽办法为李老争取活下去的机会。在充分评估风险并制定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后,医生们为李老施行了包括手术及免疫治疗在内的多种综合治疗方式。但是无情的病魔并没有因为医生的努力而有丝毫的退步,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李老先后被多次诊断肿瘤复发,做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手术,中间李老还进行了多疗程、多方案的化疗、免疫治疗,无情的病魔一点一点的侵蚀着老人的身体。
 
 

 

  胃外科主任周志伟教授和生物治疗中心党支部书记张晓实教授带领的多学科团队对李老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最严重时,化疗的副作用让我身体很虚弱,经常发高烧、剧烈的恶心呕吐,但是我从没想过放弃,我想做病人,就老老实实躺下;做斗士,就挺直腰板站着。我选择后者,我经常心里默唱革命歌曲来激励自己,也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老人家回想之前艰难的抗癌之路,依然带着微笑。
  2011年,中-法肿瘤学研讨会在肿瘤防治中心举行,会间李老的病例也作为特殊病例进行讨论,中法的肿瘤学专家共同为李老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传播正能量,“希望所有的病友都要坚强”
 
  十多年过去了,李老的身体还是很硬朗,经常和老战友们一起打打牌,散步健身,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生活过得十分充实和开心,“现在的病情还算不得稳定,癌细胞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但我依然乐观,也希望借由我的经历,可以鼓励所有像我一样的病友都能坚强起来,积极面对治疗”,李老说。
  李老还跟医生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李老的亲戚和朋友到家里看望他,临走时家里人想招待大家一起吃个便饭,可无论怎么劝说,亲戚们都扭捏拒绝,反复追问,才知道原来是怕癌症可以通过吃饭“传染”了。
  面对李老的“遭遇”,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胃外科主任周志伟教授表示:“现在很多人对于癌症的了解还是很片面,应该消除大家对癌症人群的刻板印象和歧视,呼吁公众对于癌症患者应多一份尊重与关爱,而患者本身也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要自卑,要勇敢面对与积极治疗,其实,即使患上恶性肿瘤,只要根据病情进行适度合理的治疗,不仅可以延长生命,还可以减轻痛苦,改善生存的质量”。
 
 
胃外科 梁垚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