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核医学科特殊防护病房,了解其“特殊与神秘”
2016-12-2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病区是放射性核素特殊防护病房,位于2号楼4楼东面,拥有辐射防护观察病房3间,床位8张,于2015年8月3日试运行,至今运行平稳,已收治病人340 人次,主要收治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患者,予以碘-131(以下简称131I)内放射治疗。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治疗方式是外科手术、131I内放射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三者结合,外科手术是第一步。甲状腺癌按病理类型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四种类型,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统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只在甲状腺组织聚集,而很少或不被其他组织摄取。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一般都保留了正常甲状腺细胞能够摄取和利用碘离子的特性,当甲状腺切除后,甲状腺癌转移灶具有摄取131I的能力。当患者口服一定量的131I后,残余的甲状腺和转移灶能大量摄取131I,后者发射出的β射线可以有效的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杀灭肿瘤细胞,这种方法就叫做“131I内放射治疗”。 131I内放射治疗只适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因不具备摄131I功能,不适合用放射性碘治疗。
131I治疗甲状腺癌具有高效安全的优点,但131I不仅发射β射线,也发射γ射线,γ射线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对病人自己、同病区的病员以及周围医护人员和其他正常人群都可能造成辐射危害。另外,患者在接受131I治疗的早期有大量的放射性排泄物,这些排泄物需要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国家规定高剂量的131I治疗必须在专用的特殊防护病房住院进行,只有待体内的131I经衰变和排泄降低到符合国家放射防护的要求后,患者才能出院。
核医学科特殊防护病房的装修严格按照辐射防护标准施行,设立废物衰变室、铅防护垃圾桶、铅防护储物柜、三级废水收集衰变池等配套设施,最大限度防止放射性药物对公众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病区的辐射防护工作在医院放射防护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放射防护法令、法规,严格执行医院放射防护的各项规章制度。
患者入住病房后,由责任护士详细的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病房设施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住院期间的放射防护管理要求及配合治疗的各项注意事项等。患者入院后经完善各项检查,一般在住院的第二天下午或第三天的上午进行131I内放射治疗。患者接受131I治疗后,即开始辐射安全隔离观察,医护人员主要通过对讲系统和电视监视系统密切关注和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帮助和解决患者的需求及疑问,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遇到特殊情况要床边查房时,医护人员必须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眼镜,做好防护措施后进入病房。
患者在隔离观察期间,须在房间静养休息,关好房门,不能随意打开房门,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和病区,病友之间不能随意串门。原则上不允许亲友陪护/探视,必要时亲友探视每次不超过半小时,距离保持2米。禁止儿童及孕妇进入病房陪护/探视。
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是由医院饭堂统一配送的无碘盐营养餐,食物要求无骨、无核、无渣,禁含碘食物(海鱼、海带、紫菜等),用餐时要求患者避免唾液污染食物残渣。
为减少放射性污染,要求患者大小便、唾液、呕吐物直接排入专用便器(马桶)内,收集于废水衰变池,马桶内禁止丢入果皮、厚纸、剩饭、菜渣、口香糖、牙签等杂物,以防止排污通道堵塞。为了尽可能减少放射性污染垃圾的产生,指导患者将生活垃圾与放射性垃圾分开收集。放射性垃圾和被放射性药物污染的废物如药杯、注射器、污染的固体物等,置于铅防护容器内存放10个半衰期(碘131半衰期8.04天,约存放81天)。废物外送要求:放射性读数<100μSv/20kg。外送垃圾记录名称、重量、放射数值以及处理和交接人员。
患者出院后,按《核医学科病区出院病房整理要求》对病房内一切物品进行辐射监测及消毒清洁。患者的被服需放置防护储物柜一周,出洗前测量放射性活度,符合外送标准再送出洗。
核医学科特殊防护病房是一种特殊医疗的病房,在医院的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病房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是在合法化的基础上,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利益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也重视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
核医学科特殊防护病房是一种特殊医疗的病房,在医院的病房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病房管理制度,最终的目的是在合法化的基础上,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利益为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也重视医务人员的辐射防护,尽可能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剂量。

病区入口

走廊一角

病房一角
(核医学科 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