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肿瘤核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肿瘤核医学新进展研讨会
2021年10月23日,第二届中国肿瘤核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肿瘤核医学新进展研讨会在广州市越秀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秉承“核您一起,精准抗癌”的主题,积极响应国家疫情防控战略,采取线上线下同时交流的模式,邀请肿瘤核医学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主题报告,涵盖临床试验、核素治疗与诊断及评价疗效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核医学科作为东道主,抛砖引玉,各路名家倾其精华,展开了一场极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在我科主任樊卫的主持下,会议正式开始。首先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祎副院长为大家做开幕致辞。刘院长秉承我院创新型专科医院的发展方向,对新成果、新药、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等新兴理念贯彻始终,因而高度重视我科发展规划。从联影“两米PET”投标,到PET-MR“uPMR790”落户,再到我科回旋加速器申报,刘院长都高度关注,鼎力支持我科乃至全院高精尖设备的引入,我科设备水平得以飞速发展,迈向国际一流。刘院长高度肯定了我科在肿瘤诊治中为中心做出的贡献,并强调道:“国家如今对于肿瘤的诊疗诊治规划,与核医学密切相关,而在疗效评估中,核医学起到关键作用,故而在核医学设备的质控和规范使用严格化方面应格外重视。此外,我们更应当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在肿瘤的单病种标准化治疗中寻求多学科协作模式,达到并完善肿瘤诊治的标准化、合理化、一体化。”刘院长的精彩发言为今后肿瘤核医学的诊疗模式规划了前景和方向,使广大领域同仁们感悟颇深,对于各自科室的规划有了新的理解和规划。

刘院长精彩发言后,来自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处的孔令丰处长也献上致辞。我科各类大型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的审批、安置与使用,科室环境规划合理规范化等,都离不开广东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孔主任表示自己不仅见证了我科一代又一代大型诊疗设备的引入,更见证了我科一代又一代人才的引入,逐步向国际一流核医学科攀登的过程,如今人才力量与设备力量更加完备,孔主任欣慰不已:“如今正值中央十四五期间,国家大力支持核医学技术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各部同仁应当携手并进,探索前进,利用好肿瘤核医学,早日攻克癌症,促进人民身体健康,为除人类之病痛做贡献。”孔处长的总结大大鼓励了在座同仁,大家对于核医学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更对除人类之病痛这一初衷满怀热忱。

在两位特邀嘉宾精彩致辞后,会议正式开始。本次会议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方法、法律法规和药物方面的研究探讨,第二部分则是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展示,第三部分为我中心各科室对于PET/MR的应用成果展示。
第一部分: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中心的康德英教授带来关于“从ALSYMPCA研究谈核素药物的临床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的分享。康教授以经典高分文章为例,展开了核素药物临床实验方法探讨,强调了“新、奇、特”的论文选题关键,并介绍了完成注册所需要素的科学设计方法,系统性的为大家梳理出要素设计框架。最后就统计学中“p值”与“α”的优势与不足,警示大家应结合统计学与临床,避免统计学陷阱,为广大青年医生提供了宝贵的临床设计方法与研究思路。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的宋少莉教授就“核素诊断药物临床试验”的难点与破解之道展开分享。宋教授深入浅出,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核素药物的基本特性、来源、在临床试验与研究中面临的挑战、申请人在临床试验中的责任和核素临床试验审批难点,并提出解决之道。最后合自身经验,强调了伦理性研究的重要性,并呼吁广大同仁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让核素药物试验工作开展更加深远。


广东省药学会的郑志华教授就“药物的超适应证范围用药问题”为大家作详细汇报。郑教授通过上海“眼科门”——抗癌药违法治眼病事件,分析了这一话题在药理和伦理上的矛盾,并为大家列举了国内外对此类事件的看法和国家对于超适应症范围用药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并解释了超说明书用药的基本条件。这一方面的知识普及也为更具特殊性的核医学领域药物使用提供了新的建议与伦理佐证,在座同仁受益匪浅。


来自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谢艳康科长就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申请及其相关问题做详细汇报。谢科长为大家详细解读了《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许可条件对照表的内容,解答了放射性药品制备与使用相关的基本问题。并分析了医疗机构放射性药品使用现状,指出了国内制药规划与环境法律相关的不足,引导大家形成严格合理的药品使用体系。现场同仁踊跃提问,谢科长知无不言,帮助大家建立起一套放射性药品四类证申办与使用体系。

第二部分:
来自新加坡国立总医院的颜学先教授就神经内分泌瘤NETTER—1的研究与进展展开讲解。颜教授结合文献,讲解了PRRT的治疗机制和适应人群以及研究现状,详细分享了他在新加坡进行PRRT治疗的经验,并现场答疑,对国内即将开展的PRRT治疗提出剂量调整和多个科室紧密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的孙龙主任为大家带来“肿瘤FAPI显像的真实世界研究”进展。孙主任以各类癌症为例,分析了PET/CT检查在常规FDG显像与FAPI显像的中的差异性,并结合病理报告,论证了FAPI显像在早中晚期肿瘤诊断中的更具优势之处。同时,孙主任也就FAPI在炎症病灶诊断中的不足之处,指出了其两面性,大家对于FAPI显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中心核医学科樊卫主任展开了“前列腺癌VISION研究与进展”的相关汇报。樊卫主任结合前列腺的解剖特点和生理特征,详细讲述了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及疾病特点,并以氯化镭治疗为例,深入阐述了不同核素在前列腺癌抗骨转移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肯定了其可行性和治疗意义。最后,樊卫主任强调了核素在内脏器官及淋巴结转移中的治疗价值,为未来前列腺癌的整体治疗指出了方向。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的石洪成主任为大家解读《梗阻性黄疸PET/MR成像协议选择及报告关键要素的应用专家共识》。石主任首先肯定了PET/MR的独特优势在梗阻性黄疸诊疗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对梗阻性黄疸PET/MR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检查前准备、操作规范作出详细解读,并根据肝胆疾病在PET/MR诊断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扫描协议优化策略,强调了门控采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让梗阻性黄疸PET/MR成像更加系统、规范、精确的应用于临床。随后石主任对典型梗阻性黄疸病例进行分析,指明了梗阻性黄疸PET/MR报告书写要点,并比较了其与对应 PET/CT报告书写的差异性,使梗阻性黄疸PET/MR报告的书写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三部分:
肝脏外科韦玮教授为大家展示了PET/MR在肝癌诊疗中的成果。他为大家详细讲解了肝癌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并多个经典实例从肿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等方面对比了肝癌在PET/CT与PET/MR中的表现特点,以肝脏外科医生的视角分析了PET/CT与PET/MR在肝癌临床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其在肝癌诊治中重要的价值,有望成为肝癌疗效评价新标准。同时也指出其面世晚,成熟性尚待完善,其临床价值尚待挖掘等不足之处。

微创介入科黄金华教授则在此基础之上为大家讲解了“PET/MR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黄金华教授在肝癌介入治疗方向与我科展开着密切的合作,他积极推广肝癌患者采取“PET/CT+局部PET/MR”结合的诊断方式,以多个实例详细介绍了该模式在肝癌原发、复发、转移、治疗后、病灶活性、大肝癌病灶周边病灶活性判断等方面的检查优势,高度肯定了此模式对肝癌诊疗提供的巨大帮助。最后,黄金华教授再次对“PET/CT+局部PET/MR”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总结,为肝癌诊疗探索了新的方向,更为PET/MR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妇瘤科张彦娜教授为大家带来PET/MR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张教授表示, PET/MR可以清楚且快捷的对患者进行一个综合判断,弥补了PET/CT在妇科肿瘤检查中的不足,避免各项检查来回做造成诸多不便,对于宫颈癌的分期、预后、复查等都有着巨大的优势。通过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分析,张教授指出PET/MR因其多模态模式下的多参数分析,可作为无创肿瘤表型判断和肿瘤分层的模板,并能提高宫颈癌分期准确率,在治疗效果评价和局部肿瘤体积测量中也起着非常好的指引作用。

泌尿科陈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PET/MR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陈教授首先系统性的为大家讲解了前列腺癌的疾病特点与常见影像学检查手段,肯定了PSMA PET/CT与PET/MR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有力应用,通过经典的前列腺癌根治术后随访相关病例分析,陈教授指出,PSMA PET/MR对于前列腺局部病灶分辨率是更优于PET/CT的,这也为PET/MR的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鼻咽科吕星教授为大家带来PET/MR在鼻咽癌中的应用。吕星教授对鼻咽PET/MR与PET/CT做了详细比较,指出了PET/MR具备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具体的研究案例为大家详述了其在诊断、治疗、随访中的发挥的作用,对其高敏感性和图像质量以及靶区勾画中的优点表示赞同,同时也指出其在分期、对肿瘤性质判断、影像组学综合模型价值尚待挖掘等方面的不足。最后,吕星教授针对核医学分子影像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是否存在相关性及联合应用是否能提高预后预测效能展开展望,引发在座同仁广泛思考。


神经外科陈泓宇医生代陈银生教授出席了会议,就PET/MR在神经肿瘤中的应用展开探讨。陈医生表示颅内肿瘤诊疗高度依赖现代影像学,影像检查贯彻颅内肿瘤诊疗全周期,而PET/MR更将解剖与代谢相结合,实现生理同步。陈医生通过颅内病灶鉴别诊断、经典脑部疾病病灶鉴别分析、多模态影像模式下胶质瘤治疗后评估等方面的实例分析,肯定了PET/MR在神经肿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最后,陈医生就精准影像评估、多学科合作与AI融合等方面对神经肿瘤诊疗进行展望,为PET/MR在神经肿瘤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最后,河南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辉主任做会议总结。杨辉主任逐个分析了各位教授的讲演内容,对此次肿瘤核医学新进展研究成果给出了十足的肯定,充分响应了“精准抗癌”的主题。会议中,各位参会代表踊跃发问,主讲嘉宾知无不言,学术氛围之浓厚,学术交流之精采,令人动容,实在是极为精彩的一届交流会议。
至此,第二届中国肿瘤核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肿瘤核医学新进展研讨会圆满结束。此次会议临床医生与核医学科医生的协作交流,深入探讨常见肿瘤和核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平,体现了中肿临床医生对PET/CT与PET/MR应用的日益广泛,为核医学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此外,本次会议更涉及伦理学、放射性药物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扩充性讲解,引导肿瘤核医学朝着多元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肿瘤核医学向国际高水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核您一起,精准抗癌”!这不仅仅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更是肿瘤核医学多年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中肿核医学人必将牢记使命,以争做行业标杆为目标,以除人民之病痛为初心,助力肿瘤精准诊疗再登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