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疫散,守“沪”返航!中肿守“沪”人黄马燕回归岗位工作

2022-07-13


       疫情当下,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前线的核酸采集人员、志愿者……但还有一群隐身的大白,日夜不眠地在实验室里重复取样、加样、上机等工作,祈祷每一份核酸都是阴性,他们就是疫情后方的核酸检验员。
随着上海疫情爆发,4月3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派出3名技术骨干支援上海核酸检测工作,其中就有病理科常规病理技术组长黄马燕。历经45天守“沪”行动,14天的返穗隔离和10天休整,6月13日,黄马燕回归岗位工作。
       一起来了解一下中肿守“沪”人黄马燕的抗疫事迹吧!


身负青囊,剑指远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支援上海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的紧急诏令下,黄马燕积极响应医院的号召。此前,他接受过医院的相关培训,并且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谈及为何会选择支援上海,黄马燕笑称自己小时候一直有当兵的梦想,总幻想能够保家卫国。支援上海的疫情防控,让他有了另一种为国作战的方式,在任务下达的那一刻,他说当时心里没有过多的想法,就是很想往前冲。



中肿守“沪”人抵达上海




黄马燕在上海实验室门口



众志抗疫,共克时艰


       “抵达上海后,我们的守‘沪’人没有过多调整,立即投入了核酸检测工作,而实验室的工作条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艰苦。”黄马燕告诉我们,实验室空间小机器多,室内温度降不下来,检验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冒着高温、汗流浃背地工作。由于每日庞大的标本量,检验员们采取的是换班制,白班和夜班经常轮换,日夜颠倒的工作模式,检验员们常常需要使用安眠药助眠,以保证不会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



工作中的黄马燕




高强度工作下被手套磨损的手



使命在肩,勇往直前


       尽管抗疫工作任务繁重,但重压之下,守“沪”人依然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出色地完成检测工作。黄马燕表示,每天都会在工作中寻找更快更高效的方法完成检测工作,深怕拖中肿人的后腿,并且为了不负医院所托,45天的援沪工作中没有一天休息。
       最终,中肿人凭借吃苦耐劳、团结奋战的精神,以及专业的检测技术,不断刷新实验室日最高检测量,得到各级组织的高度赞誉,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实验室内部分待检测的标本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虽然抗疫的条件十分艰苦,但在守“沪”人身后,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强大的支持后盾。由于当地实验室提供的手套比较薄,在高强度的检测工作下特别容易破损,中心配备了更厚的外科手套以及其它各种防护物资以保证检验员的安全。并且院领导也时常会连线前线队员,表达深切问候。医院各级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强大的后勤保障,把每个细节都考虑周到,让中肿守“沪”人在前线无后顾之忧,常被其他队员羡慕“不愧为最佳雇主”。



院领导连线中肿守“沪”人




花开疫散,守沪返航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终于,在所有守“沪”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疫情趋于稳定。
       5月18日,为期45天的援沪任务结束,守“沪”中肿人返粤,45个日夜的坚守与奉献,终得凯旋。抵粤当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卓炜副院长一行到达白云机场,迎接凯旋的中肿援沪队员,并送上了中肿味道的点心和向阳向暖的鲜花。





迎接守“沪”人凯旋


       “归途的飞机上插满红旗,我们所有援沪人穿着统一的制服,那一瞬间,感觉自己是个战士!”黄马燕说。



文/陈洁荣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