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重症收治观念,合力提升抗癌效果
第四届肿瘤重症感染临床诊治进展高峰论坛天津市第四届肿瘤重症医学大会于2021年7月23~25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肿瘤重症医学专家围绕重症感染、新型抗肿瘤治疗所致的重症、重症诊疗技术以及重症护理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刚教授的主旨演讲分享了肿瘤危重症病人收治的实践和思考,何新荣教授介绍了多学科协同救治肿瘤重症病人的理念。
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新疗法新药物进展迅速,治疗效果持续提升,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肿瘤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除了脓毒症休克等常见危重症外,新型的危重并发症屡见不鲜,都需要ICU的监护治疗。马刚主任纵观重症医学理念的发展,分析了国际上危重肿瘤患者处理的实践,结合我科几十年来处理肿瘤危重症的丰富经验,提出了“三方沟通”(肿瘤专家、重症专家、患者家属)“四个考量”(患者的重症情况、肿瘤可能转归、治疗价值、经济与伦理)的收治原则,强调精准评估危重风险,计划内收治和重症支持下抗肿瘤治疗的新理念,改变ICU以往不收治“认为”预后很差的肿瘤危重病人的旧观点,显著提升肿瘤重症的救治效率,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使得更多的肿瘤重症患者获益。在马刚主任的主持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初步完成了《中国肿瘤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标准专家共识》的撰写工作,这将为我国肿瘤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建设提供管理规范。

大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于凯江教授分析了国内外重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不断提升肿瘤重症学科实力的号召;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大学肿瘤医院王东浩教授要求创新重症医学科运行模式,以可及的最佳疗效为目标,多学科协作救治危重患者;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胡振杰教授强调病人好才是真的好的休克复苏的观点;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朱彪教授报告了肿瘤免疫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重症管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宏志教授分享了肿瘤重症抗凝治疗经验;黑龙江省肿瘤医院王常松教授对全国肿瘤专科医院院内感染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做了专题介绍,大会线上直播观看近6万人次。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自1986年创建以来,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肿瘤重症医学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科室之一,目前有3个病区52张病床,年均监护治疗病人高达7000多人次。中肿重症医学人不仅在抗击新冠疫情工作中勇于担当,不畏艰辛,成为我院抗疫队伍的中坚力量,我们将继续抓牢发展机遇,秉承整合医学的理念,发挥学科精英引领作用,同兄弟学科密切配合,共同提升,构建符合肿瘤患者特点的重症医学诊治体系和核心技术,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肿瘤重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