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军业
专长
出诊时间与地点:
越秀院区:周一上午:特诊;周四上午:特需
黄埔院区: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临床特色&新技术开展:
肺部微、小结节的诊断、定位与微创治疗
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治疗
高龄患者胸部肿瘤微创治疗
学术兼职: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组 副组长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男性健康保健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 专家委员
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工作委员会 特约专家
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肿瘤咨询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
1987年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199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开始从事胸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学习,2003年获中山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山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
2003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晋升主任医师,同年获聘。2020年取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2年晋升中山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专长:
主要专长:
1992年开始一直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胸部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对高龄患者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熟练掌握胸部肿瘤外科技术,特别是纵隔镜、胸腔镜等微创胸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熟练开展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胸腔镜纵隔肿瘤微创手术。熟练应用纵隔镜技术进行胸部肿瘤的诊断及分期应用等。
致力于肺部微小病灶的诊断、定位与微创治疗。Bard DuaLok定位技术2012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致力于微创手术无痛的研究,肋间神经冷冻技术2012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致力于降低食管癌并发症的研究,密封袋+瘘口持续负压吸引技术2015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减少了患者痛苦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促进了瘘口的愈合。
主要研究方向:
食管癌方面:
1、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诊断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2、开发食管癌早期诊断特别是筛查工具的研究。
3、食管癌微创手术中正常组织保护的研究。
4、食管癌微创手术前后训练、营养支持及营养治疗研究。
5、食管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6、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的研究
加载更多
出诊时间与地点:
越秀院区:周一上午:特诊;周四上午:特需
黄埔院区:周四下午:专家门诊
临床特色&新技术开展:
肺部微、小结节的诊断、定位与微创治疗
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治疗
高龄患者胸部肿瘤微创治疗
学术兼职:
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加速康复外科专业组 副组长
广东省胸部肿瘤防治研究会小细胞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保健协会男性健康保健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肿瘤多学科协作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 专家委员
肺癌微创诊断与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工作委员会 特约专家
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 肿瘤咨询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
1987年青岛大学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1992年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开始从事胸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学习,2003年获中山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中山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
2003年7月至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2013年晋升主任医师,同年获聘。2020年取得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22年晋升中山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专长:
主要专长:
1992年开始一直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胸部肿瘤的诊断、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对高龄患者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熟练掌握胸部肿瘤外科技术,特别是纵隔镜、胸腔镜等微创胸外
科技术在胸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熟练开展胸腔镜+腹腔镜食管癌微创手术、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胸腔镜纵隔肿瘤微创手术。熟练应用纵隔镜技术进行胸部肿瘤的诊断及分期应用等。
致力于肺部微小病灶的诊断、定位与微创治疗。Bard DuaLok定位技术2012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致力于微创手术无痛的研究,肋间神经冷冻技术2012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致力于降低食管癌并发症的研究,密封袋+瘘口持续负压吸引技术2015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新技术,现已经常规开展,减少了患者痛苦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促进了瘘口的愈合。
主要研究方向:
食管癌方面:
1、肿瘤标志物在食管癌诊断中特别是早期诊断中的研究。
2、开发食管癌早期诊断特别是筛查工具的研究。
3、食管癌微创手术中正常组织保护的研究。
4、食管癌微创手术前后训练、营养支持及营养治疗研究。
5、食管癌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6、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机制的研究
肺癌方面:
1、肺部微小病灶的诊断、定位技术的研究。
2、肺癌微创治疗的研究。
3、多原发肺癌发生机制的研究。
4、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
承担科研课题情况:
1、可重复式智能胶囊食管内窥镜的研发与应用,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B030303008),负责人,结题。
2、巢蛋白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0729/C0704),主要负责人,结题。
3、蛋白质组血清学分析鉴定食管鳞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4300288),主要负责人,结题。
4、12噬菌体多肽库筛选乳腺癌特异性多肽及其功能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1600066),主要负责人,结题。
5、食管鱗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机制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1600220),主要负责人,结题。
6、食管癌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检测的应用研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2004年单病种科研基金。负责人,结题。
7、Periplakin作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环节及治疗靶点的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21800070),负责人,结题。
8、肋间神经冷冻在VATS术后镇痛中的应用研究,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021800172),主要负责人,结题。
9、201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A1515011601):长链非编码RNAFAM41C诱导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负责人,在研。
10、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2173293):去泛素化酶USP10上调色氨酸代谢促进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负责人,在研。
文章及著作:
主要文章
1、联合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 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评估食管癌围术期细胞免疫变化规律。癌症,2005,24(7):861-864。
2、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分析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1820-1821。
3、Negative implication of C-MYC as an amplification target in esophageal cancer. Cancer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2006,165:20–24.
4、Effect of cellular immune supportive treatment on immunity of esophageal carcinoma patients after modern two-field lymph node dissection. Ai Zheng. 2007 Jul;26(7):778-81. Chinese.
5、Proteomics-based identification of autoantibody against CDC25B as a novel serum marker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8 Oct 24;375(3):440-5. Epub 2008 Aug 21.
6、Prognostic relevance of Centromere protein Hexpression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BMC Cancer. 2008 Aug13;8:233.
7、噬菌体肽库与NCI-H1299 细胞筛选肺癌特异性结合多肽ZS-9的初步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25(5):868-872。
8、Elevated levels of serum amyloid A indicate poor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MC Cancer . ISSN 1471-2407.2012, 12:365.
9、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routes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ISSN 1007-9327 2012 October 21; 18(39): 5616-5621
10、Prognostic value of preoperative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orld J Gastroenterol. ISSN 1007-9327.2013 May 14;19(18):2811-7
11、Cytokeratin 19-2g2, a Novel Fragment of Cytokeratin 19 in serum, Indicating a More Invasive Behavior and Worse Progno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LOS ONE. ISSN 1932-6203.2013,February 8(2):1-7.
12、Managing esophageal fistulae by endoscopic transluminal trainage in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with superior mediastinal sepsis after esophagectomy.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SSN 1007-9327.2013 Aug;32(8):469-73.
13、Screening study on new tumor marker periplakin for lung cancer.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ISSN 1610-1979,2013,july.12(7):305-309.
14、Resectable left lower lob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is related to unfavorable outcomes. Chin J Cancer. ISSN 1000-467X.2016. 35(1): 7.
15、Entinostat reverses cisplatin resistance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via down-regulation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 1. Cancer Lett . 2018 Feb 1;414:294-300.
16、Predicting prognosis in resecte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using a clinical nomogram and recursive partitioning analysis. Eur J Surg Oncol . 2018 Aug;44(8):1199-1204.
17、The Effect of FERMT1 Regulated by miR-24 on the Growth and Radiation Resistance of Esophageal Cancer. J Biomed Nanotechnol. 2019 Mar 1;15(3):621-631.
18、Significance of accurate hilar and intrapulmonary lymph node examination and prognostication in stage IA–IIA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 2020 Sep 30;18(1)
19、Long Non-Coding RNA OIP5-AS1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 Cells by Targeting FOXD1/miR-30a-5p Axis and the Effect of Micro- and Nano-Particles on Targeting Transfection System。J Biomed Nanotechnol.1550-7033.Original Article.2021 Jul 1;
20、The impact of an N1 lymph node exam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2072-1439.Original Article.2021 Apr
21、Prognostic Nomograms Based on Ground Glass Opacity and Subtype of Lung Adenocarcinoma for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Stage IA Lung Adenocarcinoma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2296-634X.Original Article.2021 Dec 8
主要著作:
《实用胸部肿瘤外科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7.3. 参编5万字
专利:2008年可复式食管胶囊内镜,专利号:
ZL200720047363.6(实用新型)
获奖情况:
2017年度“胡润·平安中国好医生”称号
2018年度“岭南名医”称号
2019年广州日报获评实力中青年医生
2020年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
2021年第七届羊城好医生
2016年中山大学肿瘤医院优秀新技术新项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6年度主诊教授工作量医疗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7年度主诊教授工作量医疗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8年度主诊教授工作量医疗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19年度主诊教授工作量医疗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0年度主诊教授手术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1年度主诊教授手术贡献奖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22年度主诊教授手术贡献奖
更新时间:2023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