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马骏教授谈鼻咽癌的中国诊治方案
201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大会共评选出295个获奖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肿瘤学研究领域斩获颇丰: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2项及创新团队奖。《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荣获奖项的团队专家代表,向全国读者讲述凝聚成这些光辉荣耀背后的那些点滴科研故事。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循国情,定中国诊治指南
——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马骏
2015年1月8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鼻咽癌诊疗关键策略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马骏团队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进步二等奖后,时隔6年再度折桂。据世界卫生组织材料显示,鼻咽癌有40%发生在中国,鼻咽癌有着独特的地理分布,其中尤以广东省最为高发,因此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地处广州,从1964年建院伊始,就致力于鼻咽癌的研究。
为能更好地与全国同行分享在团队建设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将我团队重要科研成果的研究历程,分享如下。
马骏教授获奖后留影
马骏教授研究团队
研究一:挑战美国局部晚期鼻咽癌标准治疗方案
研究背景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于1998年推荐所有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在同期放化疗的基础上,再给予3个疗程的顺铂联合氟尿嘧啶辅助化疗(在放疗结束后进行)。
临床上的困惑
在从事鼻咽癌临床治疗实践的20多年中,笔者发现使用标准的辅助化疗方案,患者遭受很大痛苦,只有大约50%的患者能够完成3程的化疗,可又好像获益不大。
以往研究存在问题
这一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自1998年北美完成的一项0099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和单纯放疗相比,同期放化疗联合辅助化疗可将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3年总生存(OS)率提高31%。这一生存获益是来自于同期化疗还是辅助化疗?在同期放化疗基础上加用辅助化疗能否提高疗效?国际上尚缺乏研究证据。
研究过程及影响
从2003年起,项目组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发现两组患者的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8%和86%,2年OS率分别为94%和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证明辅助化疗不能降低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在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42%会发生3~4级的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毒副反应。
笔者认为“这至少明确说明,PF方案(顺氯氨铂+氟尿嘧啶)的辅助化疗并不能为中国患者带来获益。当然,这种差别还可能与人种、放射技术的进步相关。”该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后,能使患者免于痛苦的3个疗程辅助化疗,为患者减少约1万余元的医疗费用,缩短3个月的治疗时间,在避免过度治疗的同时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柳叶刀?肿瘤》(Lancet Oncol)。国际著名的鼻咽癌专家魏(Joseph Wee)教授认为,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直接回答了长期以来辅助化疗能否使中晚期鼻咽癌受益这一重
大科学问题。现已被欧洲头颈肿瘤/放疗/化疗协会(EHNS-ESMO-ESTRO)和NCCN的临床指南所采纳,在全世界推广应用。
关于开展这一研究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鼻咽癌在西方是很少见的,而对于我们中国医生来说是司空见惯,比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每年新诊断的鼻咽癌患者超过3000例。对于这样有中国特色的病种,我们应当有信心比国外做得更好,对于西方的指南或者临床试验,我们应该要批判性地去看待,充分利用我们的病源优势,提出我们自己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二:同期化疗能否提高中期鼻咽癌患者疗效?
研究背景及临床困惑
从1998年起,NCCN指南就推荐Ⅱ期鼻咽癌患者都要接受同期化疗。在我国临床实践中,有很多医生对Ⅱ期鼻咽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疗存在疑问,有相当一部分Ⅱ期患者只接受了单纯放疗。
该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样来自1998年北美的0099临床试验,但该临床试验同时纳入了中期(Ⅱ期)和局部晚期(Ⅲ~ⅣB期)患者,而Ⅱ期患者的疗效要显著好于Ⅲ~ⅣB期患者,且后续旨在证实0099试验结论的多项临床试验都是只纳入了Ⅲ~ⅣB期患者。因此,同期化疗能否提高Ⅱ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过程及影响
项目组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230例Ⅱ期患者,对照组接受单纯放疗,试验组接受同期放化疗,结果显示同期化疗将患者的远处转移率从16.1%降低到5.2%,生存率由85.8%提高到94.5%。
该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J Natl Cancer Inst),为Ⅱ期鼻咽癌患者接受同期放化疗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并被2012年EHNS-ESMO-ESTRO临床指南采用。
“对于一项临床试验,不应该仅仅关注其结论,而要仔细分析试验的方案,特别是纳入的患者群体,从中才能发现问题。”团队成员麦海强教授说。
研究三: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PET/CT使用标准
研究背景及临床困惑
NCCN指南推荐所有高发区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以排除远处转移,但因其价格昂贵(9400元/人次),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承受,在我国国情下难以推广,临床医生常选择用其他常规检查(B超、胸片和骨ECT)来代替PET/CT。以往多项研究证明,PET/CT发现转移的敏感性远高于常规检查,但这些研究都纳入了所有新诊断的患者,未根据患者转移风险进行分层分析。
研究过程及影响
鼻咽癌的发病和EB病毒(EBV)有关,研究已经证明,患者分期越晚,血浆中EBV DNA拷贝数越高。因此,项目组创造性地根据N(淋巴结)分期和EB病毒DNA拷贝数进行分层,将患者分为中危、低危和极低危转移风险的亚组,然后在每一个亚组中比较PET/CT是否优于常规检查。
这项前瞻性大样本队列研究共纳入了583例患者,结果发现,对于极低危亚组(N0~1和血浆EBV DNA<4000 拷贝/ml),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准确性并不优于常规检查。对于低危亚组(N0~1和血浆EBV DNA>4000 拷贝/ml;N2~3和血浆EBV DNA<4000 拷贝/ml),PET/CT诊断转移的准确性虽然高于常规检查,但平均每发现1例远处转移,需要检查费用高达9.6万元,在我国国情下,不具有卫生经济学优势。中危亚组(N2~3且血浆EBV DNA>4000 拷贝/ml),PET/CT诊断转移显著优于常规检查,且平均每发现1例远处转移检查费用降低到3.4万元。基于此,项目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PET/CT使用标准:对于极低危组患者推荐常规检查,低危组患者可常规检查或PET/CT,中危组患者,强烈推荐使用PET/CT检查,论文发表于《临床肿瘤学杂志》(J ClinOncol)。J ClinOncol副主编莱文(Levine)教授发表同期述评说:“该研究结合临床分期和分子指标筛选出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应用昂贵的PET/CT检查,研究思路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何应用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由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指南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国情。这种指南和临床实践的差异,是我们发现新的研究方向的重要线索。”团队成员麦海强教授说。
■链接——项目的学术影响及社会意义
1. 在《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年11月6日发表的《NCCN指南中的中国红》报道中,NCCN有关鼻咽癌指南最重要的临床路径部分中,共引用了来自中国的4项研究,其中3项研究为本项目取得的成果。
2. 该项目研究成果入选了2012年《健康报》评选的“国内医学十大新闻事件”,并被教育部评为201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截至目前,项目已有6项成果被EHNS-ESMO-ESTRO和NCCN临床治疗指南采纳。
3. 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麦海强教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本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4. 推广应用:卢泰祥、赵充和张力教授作为专家组组长和成员,与国内同道一起制定了《NCCN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和《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共识》等治疗指南。2005年卢泰祥教授等牵头成立了包括香港、台湾等13个省市在内的泛珠江区域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并担任主席。
(《中国医学论坛报》贾春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