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携手,合作共赢---热烈祝贺首届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系统管理高峰论坛暨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成立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所有患者中约25%的患者具有相应家族史,更有接近10%的患者其发病机制已明确与遗传因素相关。由于遗传型肠癌总体发病率较低,临床重视不足以及检测条件受限等多种原因,目前国内多数医疗机构对这类疾病普遍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对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可能罹患的多种肿瘤进行有效筛查和系统管理。临床上常常见到患者始发的结肠癌被治愈了,但却不幸死于遗传综合症相关的第二原发肿瘤;或者患者被治愈了,而家族成员却因未及时接受咨询和筛查而不幸患病,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医务人员对此类遗传综合症的认识和重视亟待提高。
2016年4月9日,由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承办,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遗传学组协办的首届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系统管理高峰论坛暨华南遗传性结肠癌协作组成立大会在广州成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位医生参会,分享了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领域的新进展,精彩丰富的会议内容和热烈的讨论不但为广大参会者带来了一次学术盛宴,也启发并拓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合作与交流。
首先,马骏副院长致欢迎词,并肯定了成立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的意义,寄语协作组在遗传性肠癌领域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接着我国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郑树教授和万德森教授分别上台致辞,祝贺协作组的成立并期待协作组成员之间能加强合作,共同提升我国遗传性肠癌的诊治水平。此后来自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顾晋教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袁瑛教授分别就“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复旦大学肿瘤医院Lynch综合征工作介绍”和“中国Lynch 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展开讲座。随后,大会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结直肠科主任潘志忠教授隆重宣布“华南遗传性结直肠协作组”成立并报告 “中国南方人群遗传性结直肠癌分子筛查系统性研究”,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潘主任总结医院近年来在遗传性结直肠癌方面开展的筛查工作,并利用详实可信的数据表明基于家族史和个人史进行诊疗传统的筛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精准医疗的要求,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分子筛查将成为遗传性肠癌防治领域的常态模式。同时,现有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与西方人群在遗传分子学层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整合资源,积累数据,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的优化筛查途径。
马骏副院长、郑树教授和万德森教授在会上向协作组主委与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证书。
本次会议不仅有专家分享各大中心针对患者的诊治和管理经验,更聚焦遗传性肠癌的热点和争议点,来自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以及外科、内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等相关科室的一线临床医生纷纷展示了自己在遗传性肠癌领域的实际工作,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疑问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办法。跨学科交流激烈而深入,学术思想的碰撞,大家收获满满。在大会的结尾,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对于未来的工作提出了以下设想:(1)总结华南地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指导遗传性肠癌相关肿瘤的预警筛查,最终实现早诊早治和全程健康管理;(2)多中心协同,建立区域性诊治平台,整合华南地区优势医疗资源和相应检测平台,提升整个地区遗传性肠癌的诊疗水平。
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首届中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系统管理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以及“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的建立,极大推动了遗传性肠癌诊治工作在国内的开展。相信在协作组的努力下,终将在不远的将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欢迎广大同仁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