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暨第一届黄埔肿瘤内科高峰论坛召开
2021年10月15-16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协办的202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暨第一届黄埔肿瘤内科高峰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会议共设九个会场,线上线上共2万余人次参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青委会副主委、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副主任史艳侠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继锋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青委会主席巴一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副秘书长兼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姜文奇教授以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副秘书长兼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教授、中心党委武少新书记、内科主任张力教授致欢迎辞。
在主会场,专家们对各类恶性肿瘤诊治方面的学术进展、不足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交流讨论环节,杨阳教授提出综合靶点预测免疫受益人群具有重要性,林立教授与赵久达教授提出联合治疗在改善肿瘤微环境上的可探究性。
乳腺癌的内科治疗策略受个体驱动基因和激素受体表达的阴性或阳性不同有很大差异。在乳腺癌专场上,专家们就临床上不同分型的乳腺癌的治疗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了分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王树森教授系统介绍了乳腺癌ADC药物概况及最新发展方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姚和瑞教授详细阐述了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张剑教授以介绍了免疫治疗理论基础、免疫治疗在三阴型乳腺癌的应用以及免疫治疗未来的应用,武汉协和医院的姚静教授梳理了晚期双阳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王坤教授详细阐述了CDK4/6抑制剂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樊英教授介绍了乳腺癌化疗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和研究方向。最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徐菲教授,带来了HR+晚期乳腺癌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目前的熏蒸医学证据对标准治疗序贯进行介绍。

贾筠教授介绍了晚期胃癌一线治疗的新标准,夏小俊教授和陈展洪教授分别介绍了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食管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彭建军教授讲述了胃癌围手术期的治疗进展,王巍教授介绍了Her2阳性这个分子亚型胃癌的治疗研究进展,陈地灵教授讲述了肠道微生物和胃肠肿瘤的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专题,张海波教授介绍了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新选择,萧剑军教授介绍了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研究最新进展,邓艳红教授介绍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治疗进展;胆道癌和胰腺癌专题,郭桂芳教授和王凤华教授分别介绍了晚期胆道癌和胰腺癌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广东省中医院张海波教授带来了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联合治疗现状与新方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梁文华教授分享了围手术期EGFR靶向治疗的现状与思考,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进行驱动基因阳性肺癌免疫治疗探索的分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褚倩教授带来了“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的今天和明天”的分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承志教授分享了EGFR/Her-2 20插入突变新药研究进展,福建省肿瘤医院林根教授针对ALK/ROS1阳性NSCLC的耐药机制和目前药物的临床研究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许春伟教授对于RET/Braf/NTRK/NRG突变靶点的检测与新药研发的内容进行了讲述。


在各专题和环节之后,主持和讨论嘉宾分别从自专科视角、各医院护理科研和实践发展现状出发,将讲者的科研思路和实践方法进一步引入临床、带入实践,为临床在全症状管理、营养管理、患者生殖能力保护和免疫治疗护理方面开展循证和实践提供了落脚点和宝贵思路。
菁英学院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为青年人才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乳腺菁英学院分会场围绕创新科研能力的专题演讲和实践分享两个篇章开展,史艳霞教授主持分会场。
大会期间,还召开了“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现状调查”中期总结会。该调研是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及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全国37家三甲医院参加的国内第一个关于CIT大型研究。会上,史艳侠教授介绍了中国肿瘤药物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治疗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以及中期结果,化疗专业委员会主委冯继峰教授、姜文奇教授、巴一教授分别对会议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