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蜀津三地神经脊柱脊髓肿瘤线上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5日,全“神”贯“柱”——粤蜀津三地神经脊柱脊髓肿瘤线上研讨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了深耕在神经脊柱脊髓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青年专家,对脊柱脊髓肿瘤的诊疗模式与前沿进行深入交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教授主持会议并发表致辞,对各位青年学者表达了期望,鼓励青年学者们就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和困惑,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研讨会上,中肿神经外科张湘衡副主任医师分享了“荧光素钠辅助脊髓室管膜瘤显微切除”显微技术。张教授指出,脊髓内重要神经纤维结构高度集中,在如此重要、狭小的空间中切除肿瘤,对手术操作的精准性要求极高,而精准地识别肿瘤与正常脊髓的边界则是顺利切除的前提。荧光素钠可透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而被肿瘤细胞摄取和蓄积,且在被激发后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帮助医生描绘肿瘤的边界,确定肿瘤组织的位置和范围,指导最大程度、安全可靠地完成肿瘤切除。

随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戎宏涛教授分享了腰椎神经解剖基础和临床应用。戎宏涛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腰椎部位不同肿瘤的解剖特点与毗邻关系,指出可以成为手术入路的选择参考的结构,手术过程中应当避免损伤的结构,以及不同腰椎神经损伤的表现,并对脊髓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对常见的疾病,如:椎间盘脱出、小关节炎、下腰痛等。戎教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指出,85%的下腰痛进行检查后发病原因仍然不明,希望未来年轻医师能够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地探索。这也引发了年轻医师的积极讨论,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马骏鹏教授介绍了椎管哑铃型肿瘤的手术策略。马骏鹏教授指出,由于哑铃型肿瘤往往具有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区域,需要根据患者肿瘤部位,穿过/破坏的结构来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策略,在力争一次性切除肿瘤的同时还有保证手术的微创性,为患者的术后恢复奠定良好基础。硬膜内外型肿瘤要严密修补硬脑膜,防止由于胸腔内负压引起的顽固性积液,若肿瘤累及多器官,需要多学科联合。

最后,中肿神经外科张继副主任医师分享了椎管内哑铃型神经鞘瘤手术。张教授采取内镜辅助下经肿瘤形成的裂隙入路切除肿瘤,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将肿瘤分块全部切除,手术耗时短,不损伤骨质,不增加脊柱失稳的风险,不损伤神经血管的情况下全切肿瘤。术后两个小时患者即可下地活动,术前疼痛几乎消失。张继教授还指出,颈椎肿瘤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为完整显露颈椎肿块,往往需要切除部分寰椎后弓及颈椎椎板。如果不予以重建后路稳定性,往往会出现鹅颈畸形,部分患者会出现颈部疼痛,甚至出现颈部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情况。传统的枕颈融合则会导致颈椎旋转受限,或出现颈部疼痛等不适。因此,既要全切高位颈椎椎管内肿瘤又要保留颈椎正常所具有的功能相当重要。对部分患者,在内镜辅助下经经肿瘤形成的裂隙入路切除肿瘤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恢复患者术后正常的生活。
本次网络研讨会深入探讨了脊髓脊柱肿瘤的诊疗和研究前沿等相关内容,会议讨论氛围浓厚,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给参会者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更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在脊柱脊髓肿瘤领域的学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