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肿妇科这项“无痕之愈”亮相国际舞台!
一位20岁的女大学生在体检中发现盆腔巨大包块,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当地医院建议尽快进行保留生育功能的分期手术,但传统开腹手术将在腹部留下明显疤痕,对她造成身心双重压力。经过充分沟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妇科为她成功施行了单孔腹腔镜补充分期手术......
近日,在南非开普敦举办的2025国际妇科肿瘤学年会(IGCS)上,中肿涂画副主任医师汇报了一例高难度手术——“单孔腹腔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新解剖理念与标准化技术”。这是全球六项口头汇报的手术案例中唯一来自中国的研究,相关研究也同步发表于妇瘤领域权威期刊Gynecologic Oncology。
论文连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082582500976X
2024年以来,中肿妇科团队的手术已先后在亚洲妇科肿瘤学年会、欧洲妇科肿瘤学年会和美国妇科肿瘤学年会上展示,并多次斩获中国抗癌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国内权威机构举办的手术视频大赛冠军。本次是中国学者首次登上国际妇科肿瘤学年会的手术视频专场,与来自梅奥、纪念斯隆·凯特琳、克利夫兰等世界顶级医疗中心的专家同台交流。

2025 IGCS年会口头汇报现场
“走钢丝”再进阶:单孔腹腔镜攀登技术新高度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妇科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中肿妇科团队创新开展的单孔腹腔镜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仅通过肚脐处一个约2厘米的微小切口,即可完成紧贴人体最大血管——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淋巴结系统性切除。但是,该手术即使在传统开腹条件下难度极高,被业内形象地称为“走钢丝”。

妇科肿瘤常见淋巴转移区域
中肿妇科多年前率先在业内开展高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复发、转移性淋巴结的切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逐步被引入这一领域,且通常需要在患者腹部开5-6个操作孔,对团队配合与操作精度要求极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单孔腹腔镜腹主清扫,则是仅通过单一小孔完成所有操作,愈合后可达到无痕效果,但复杂程度与技术挑战呈几何级数提升。中肿妇科在广东省内率先成功开展这一技术,实现了从“多孔协作”到“单孔独步”的技术跃升。当时全球范围内成功案例也极为罕见,尚无稳定成熟的技术报道。
报道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EYPBk0rwjNfBh_W76inew

单孔与常规腹腔镜对比
攻坚三大难关,展现中肿外科硬实力
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三大核心调整:手术步骤复杂、术野严重受限、单孔腔镜操作难度高。
- 深入研究解剖图谱与影像资料,创新提出“肾静脉角”的全新解剖理念,系统优化手术路径,实现了肾血管水平的安全、精准清扫。
- 首创“右倾30度”的体位方案,巧妙借助重力建立稳定术野;并研发出创新的“三针悬吊法”,仅用普通针线,即可实现与开腹手术相媲美的显露效果。
- 创造性提出“新三角”操作布局——将镜头置于下方,两操作杆分居其上方两侧,缓解了器械干扰,提升了操作的精准与流畅。
无痕之愈,守护完整人生
回顾那位20岁的女大学生,如今的她已重返校园,继续着她的青春梦想。肚脐上那个仅2厘米的切口早已愈合如初,隐匿不见。
对她而言,这次手术不仅清除了病灶,更守护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信心。

涂画医师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

切口仅2cm,愈合后隐匿于脐凹中,愈合后达到无痕效果
在技术精进的同时,团队持续深化治疗理念。由刘继红教授牵头开展的卵巢癌多中心前瞻性LOVE研究,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PHENIX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旨在精准识别可安全免除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实现从“必须清扫”到“不必之争”的决策跨越。
这正是中肿妇科团队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意义——几代医者接续奋斗,让医学的温度,体现在每一个生命的细节里;让技术的进步,守护每一位患者对生活的热爱。未来,中肿妇科将继续秉持初心,在技术创新与诊疗优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治疗选择。
来源:妇科
文:林泽健、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