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
- 【党日活动】检验科、超声心电科党支部:严守政治纪律践行两个“维护”摘要:这个党日活动丰富而有内涵 2020年10月17日,在检验科、超声心电科党支部刘丽珍书记、裴小青支委及刘纹支委的组织和带领下,中肿检验科、超声心电科党支部开展了“严守政治纪律,践行两个‘维护’”的专题党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参观中肿黄埔院区、专题学习讨论、观看《廉洁教育片》等。(1)参观黄埔院区 17日上午,经历一小时车程后的党员同志们从越秀院区来到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的黄埔院区。在中肿黄埔院区行政办公室王垚副主任的精彩解说和引导下,党员同志们先后参观了黄埔院区门诊部、住院部、实验室等地。实地参观黄埔院区后,党员同志们了解到,黄埔新院区选址合理,前景广阔,在感到为中肿10-272020
- 喜讯!中肿检验科徐文娜荣获“2020年生化项目临床应用分析大赛”优秀案例一等奖2020年8月29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举办的“2020年临床生化学科发展在线学术论坛暨生化项目临床应用分析大赛”成功举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2019年新入职员工徐文娜从全国35个省自治区共计111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得“优秀案例一等奖”(1名)桂冠,其案例《似肿瘤,非肿瘤,拨开云雾看IgG4-RD》得到与会专家及学者的高度评价,使IgG4在临床生化检验尤其是肿瘤专科检验中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同。 获奖证书 2019年中肿检验科新增技术人员14名,均为黄埔院区的新生力量,科室在新员工培训及考核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09-272020
- 黄埔院区,蓄势待发!中肿检验科徐文娜荣获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举办的“2020年生化项目临床应用分析大赛”优秀案例一等奖2020年8月29日,由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举办的“2020年临床生化学科发展在线学术论坛暨生化项目临床应用分析大赛”成功举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2019年新入职员工徐文娜从全国35个省自治区共计111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得“优秀案例一等奖”(1名)桂冠,其案例《似肿瘤,非肿瘤,拨开云雾看IgG4-RD》得到与会专家及学者的高度评价,使IgG4在临床生化检验尤其是肿瘤专科检验中的必要性得到广泛认同。 2019年中肿检验科新增技术人员14名,均为黄埔院区的新生力量,科室在新员工培训及考核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周四进行各专业组的培训,其内容涵盖专09-212020
- 不可不看:肿瘤相关凝血功能障碍的实验室检查何霞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肿瘤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约50%的患者在其患病的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出血的问题。 血栓 ·静脉血栓事件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癌症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15%,是非癌症患者的4-7倍,因此目前临床中约有20%的VTE事件与肿瘤相关。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包括:血流游滞、高凝状态、血管损伤(化疗和手术)三大诱因。肿瘤除了因自然病程进展而导致死亡外,癌症相关血栓(CAT)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原因。 ·动脉血栓事件 虽然现在对肿瘤07-032020
- 反向梅毒筛查血清学检测流程(文/吴棉涛 校审/戴淑琴)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 pallidum)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苍白螺旋体侵入机体可产生两种抗体,心磷脂(cardiolipin)抗体,及密螺旋体抗体。常用的血清学试验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每类下面又有很多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不同的试验出现阴性或阳性结果时如何处理以及如何向临床解释,是每一个检验人员都将面临的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及两种不同的梅毒筛查流程。 1.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US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03-302020
- 侵袭性真菌病病原学非培养实验室诊断方法摘要 侵袭性真菌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与病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早期、精确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而微生物病原体实验室检查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必备标准。侵袭性真菌病病原学的非培养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真菌抗原和抗体检测、快速检测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不同的抗原抗体可用于不同真菌感染的诊断,而以PCR和二代测序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诊断技术前景光明,但其临床应用之路却任重而道远。联合应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侵袭性真菌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随着器官移植、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使用、侵袭性操作等不断增多,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12-022019
- 博士术后低钾死亡,除了惋惜外我们就不该向教科书发出质疑么前不久,山西一博士因鼻中隔偏曲手术7小时后死亡事件被曝出,报道标题中含有“零风险手术”字样,这引起医生群体的吐槽。虽然很多媒体将手术描述成零风险的确存在误导公众之嫌,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患者到底是不是因为低钾去世的鉴定结果还没出,但不可否认因低钾血症离世的,杨博士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抛开这些患者到底是否有甲亢或其他遗传代谢病,每个大型医院的急诊科每年都会遇上那么一个半个因为低钾血症去世的患者,如出一辙:1.年轻人为主;2.没有啥基础病;历史不停的重演,又惊人的相似,严格按照教科书要求补钾无力回天后我们除了惋惜外就没有多余的思考么?10-132019
- 10-13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