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骨转移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

2020-05-29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整体寿命延长,癌症患者生存率逐步提高,骨转移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大约7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骨转移,是排在肺和肝脏后面的第三常见转移部位,而骨转移中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脊柱。40-65岁为脊柱转移瘤的好发年龄,与该年龄段恶性肿瘤发生风险最高有关。


常见发生脊柱转移的恶性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胸椎是脊柱中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其次是腰椎和颈椎。大部分脊柱转移瘤为溶骨性病变,可降低骨质强度,导致骨骼破坏,容易发生骨折。少部分脊柱转移瘤为成骨性,发生骨质增生,往往骨转移患者会混合出现成骨和溶骨性两种破坏。


脊柱转移瘤患者往往最为明显的症状表现为骨痛。随着病情恶化,症状逐渐加重。疼痛往往是脊柱转移瘤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80%以上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可持续性加重,伴有夜间痛。


疼痛类型主要分为局限性疼痛、神经根性疼痛及脊柱不稳性疼痛三种。初期疼痛常常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疼痛症状相似,容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病理性骨折也是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常表现为椎体病理性压缩性骨折或致脊柱畸形伴活动障碍。


神经功能障碍是脊柱转移瘤患者另一常见临床症状,可出现肌无力等运动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肢体瘫痪,以及感觉异常或丧失,也会造成大小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生活和生命都受到威胁。


20世纪80年代前,受限于脊柱内固定材料不完善,手术治疗相对于放化疗发挥不出明显的优势,因此以往对脊柱转移瘤倾向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在脊柱转移瘤治疗方面的应用相对有限。近几十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脊柱手术可以改善脊柱稳定性,缓解肿瘤压迫引起的神经症状。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化疗药物、新型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癌症患者生存时间也逐年延长。此外,放射治疗技术不断发展。脊柱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的出现并逐渐成熟,该革命性技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脊柱转移瘤的评估和治疗策略。


目前,得益于外科手术及放疗技术的进步,脊柱转移癌的治疗方式越来越多样,在制订脊柱转移瘤治疗策略时需要多学科参与,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结合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低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骨与软组织科王晋教授领衔的脊柱转移瘤多学科诊治MDT团队,集合放疗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泌尿科、肝胆外科、鼻咽科等多个相关科室的力量,为脊柱转移瘤患者提供个体化“一站式”整体诊疗方案,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宋国徽

分享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