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肿瘤防治 本期关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发挥学科优势 发力肿瘤防治
《健康报》(2024年04月17日 第 8 版)
字号:
小
中
大
开栏的话
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在“科学防治肿瘤,打赢健康保卫战”的过程中,肿瘤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肿瘤科发挥着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相关医院/科室负责人,分享学科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报记者 王潇雨
通讯员 陈鋆 文朝阳

1964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前身——华南肿瘤医院和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相继成立,肩负起区域肿瘤防治的重任。“经过60年的创新发展,中心已不仅是一家医疗单位,还是我国乃至世界的肿瘤医学创新中心。我们要把握机遇,积极推进‘1249’建设战略,通过打造公立医院管理‘中肿模式’,助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说。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期举行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徐瑞华提出了该中心发展的“1249”战略。“1个目标”即建设世界顶尖的肿瘤防治中心;“2项措施”分别是改革与创新;“4方面突破”指的是基础原创、临床创新、疑难病诊治、人才培养;“9维度成果群”包括原创基础理论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和器械、助推国家创新药上市应用、疗法与方案创新、复杂疑难病诊治方案、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创新、国家战略性人才、国际化医教研管人才、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机制。
中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建领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武少新表示,中心党委牢牢把握政治引领“出发点”,通过深入推动党建和业务互融互促,助推中心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学科建设、科室发展融入中心战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不断探索新方案新标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王峰介绍,1983年,内科被卫生部确定为我国首批抗癌新药临床评价基地之一。经几代内科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内科团队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分享了全球34项消化道肿瘤研究,其中7项来自该团队,占比高达20.6%。
王峰表示,科室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临床试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新方案、新标准。一是牵头高质量国际研究。内科的临床研究入组率已接近50%,逐渐由参与研究向牵头研究转变,提高了中心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助推国产新药“出海”。徐瑞华院长团队牵头完成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助推中国原研创新生物药“首出海”;张力教授团队牵头进行的临床研究助力国产创新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授权国外知名药企。三是打造临床转化研究新范式。内科依托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临床转化研究,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
人才队伍是“发展燃料”
“能否攻克疑难疾病,是衡量医者、科室水平的标准之一,肝脏外科将一如既往,不断做好疑难病例诊疗工作。多学科联合是治疗疑难肝病的最佳选择,也是原发性肝癌的规范诊疗模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陈敏山说。
据介绍,目前肝脏外科已成为集手术、消融、介入等多种治疗方式于一身的科室。近年来,肝脏外科陆续推出《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肝动脉灌注化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验》等,致力疑难肝癌病例的规范化、系统化诊治,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研究,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强化临床分工、突出专业特色是肝脏外科的发展方向。陈敏山认为,做强亚专科要做到“三精”。一是“精兵强将”,打造科室高层次人才与青年人才两大梯队,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科室的“发展燃料”。二是“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学科布局,精准发力。三是“精益求精”,要以建立国内一流的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为目标,进行科室管理。
将“专利”转化为“产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一直重视提升科研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常常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将“想法”转化为“专利”,再将“专利”转化为“产品”。科室定期邀请专利申报专业人员介绍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寻求与医疗科创企业的合作机会,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
牟永告表示,要利用科室在“胶质瘤”与“转移瘤”方面的学科优势,紧盯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创基础研究,争取在胶质瘤与转移瘤分子发病机制、脑功能网络及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以医院高水平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平台为依托,开展临床研究。
牟永告介绍,神经外科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打造一支由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青年后备人才组成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科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分类”培养医疗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医疗型人才应具备处置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学术型人才重点关注科学研究,提出并解决神经肿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科室同时注重强化人才激励制度,设置科研绩效,利用二次绩效分配,对科研工作成绩优异的人才进行奖励,对于科研工作特别优秀的医护人员,在评先、评优及岗位评聘时,予以适当倾斜。
紧跟国家标准做大做强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陈明看来,当前引领学科发展的抓手有两个,一个是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另一个是国家癌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二者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跟着前者‘做大’,对标后者‘做强’。”陈明说。
如何“做大”?陈明指出,团队明确“用放射线治病,以门诊放疗为主要模式”的功能定位,配合职能部门完善考核指标;完善临床各亚专科设置,优化门诊放疗多功能中心功能设置,为放疗临床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优化预约服务流程,善用绩效分配杠杆,动态进行科室医疗资源分配,实现服务能力最大化,促进放疗核心业务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放疗科完善设备布局和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天河院区、黄埔院区质子重离子设备,以及伽玛刀、射波刀等放疗设备配置工作,深入开展放疗新技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的广度与精度。
如何“做强”?陈明表示,科室将围绕创新装置和前沿技术、智慧放疗、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新模式三个重点领域,设定研究方向,推进平台建设;继续推动联合实验室产学研交叉融合,开展放疗硬件、软件与放射生物系列研究;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放疗信息系统、远程放疗和智能化放疗等方面的应用研发。
放疗科还将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梯队,建立不断成长、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继续开展科内帮扶,提升科研课题申报数量、质量;通过放疗科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具备潜力的青年员工开展课题研究。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近期举行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徐瑞华提出了该中心发展的“1249”战略。“1个目标”即建设世界顶尖的肿瘤防治中心;“2项措施”分别是改革与创新;“4方面突破”指的是基础原创、临床创新、疑难病诊治、人才培养;“9维度成果群”包括原创基础理论体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和器械、助推国家创新药上市应用、疗法与方案创新、复杂疑难病诊治方案、多学科综合诊治模式创新、国家战略性人才、国际化医教研管人才、公立医院现代化管理机制。
中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党建领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武少新表示,中心党委牢牢把握政治引领“出发点”,通过深入推动党建和业务互融互促,助推中心高质量发展。
如何将学科建设、科室发展融入中心战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不断探索新方案新标准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王峰介绍,1983年,内科被卫生部确定为我国首批抗癌新药临床评价基地之一。经几代内科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内科团队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公认。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分享了全球34项消化道肿瘤研究,其中7项来自该团队,占比高达20.6%。
王峰表示,科室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临床试验为抓手,不断探索新方案、新标准。一是牵头高质量国际研究。内科的临床研究入组率已接近50%,逐渐由参与研究向牵头研究转变,提高了中心在国际肿瘤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二是助推国产新药“出海”。徐瑞华院长团队牵头完成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助推中国原研创新生物药“首出海”;张力教授团队牵头进行的临床研究助力国产创新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授权国外知名药企。三是打造临床转化研究新范式。内科依托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大力开展临床转化研究,产出一系列创新成果。
人才队伍是“发展燃料”
“能否攻克疑难疾病,是衡量医者、科室水平的标准之一,肝脏外科将一如既往,不断做好疑难病例诊疗工作。多学科联合是治疗疑难肝病的最佳选择,也是原发性肝癌的规范诊疗模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脏外科主任陈敏山说。
据介绍,目前肝脏外科已成为集手术、消融、介入等多种治疗方式于一身的科室。近年来,肝脏外科陆续推出《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肝动脉灌注化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验》等,致力疑难肝癌病例的规范化、系统化诊治,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研究,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强化临床分工、突出专业特色是肝脏外科的发展方向。陈敏山认为,做强亚专科要做到“三精”。一是“精兵强将”,打造科室高层次人才与青年人才两大梯队,强大的人才队伍是科室的“发展燃料”。二是“精耕细作”,不断完善学科布局,精准发力。三是“精益求精”,要以建立国内一流的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为目标,进行科室管理。
将“专利”转化为“产品”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一直重视提升科研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神经外科主任牟永告常常鼓励科室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将“想法”转化为“专利”,再将“专利”转化为“产品”。科室定期邀请专利申报专业人员介绍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寻求与医疗科创企业的合作机会,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
牟永告表示,要利用科室在“胶质瘤”与“转移瘤”方面的学科优势,紧盯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原创基础研究,争取在胶质瘤与转移瘤分子发病机制、脑功能网络及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以医院高水平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平台为依托,开展临床研究。
牟永告介绍,神经外科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正在打造一支由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及青年后备人才组成的高质量人才队伍。
科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分类”培养医疗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医疗型人才应具备处置复杂疑难疾病的能力,学术型人才重点关注科学研究,提出并解决神经肿瘤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科室同时注重强化人才激励制度,设置科研绩效,利用二次绩效分配,对科研工作成绩优异的人才进行奖励,对于科研工作特别优秀的医护人员,在评先、评优及岗位评聘时,予以适当倾斜。
紧跟国家标准做大做强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陈明看来,当前引领学科发展的抓手有两个,一个是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另一个是国家癌症医学中心设置标准,二者为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跟着前者‘做大’,对标后者‘做强’。”陈明说。
如何“做大”?陈明指出,团队明确“用放射线治病,以门诊放疗为主要模式”的功能定位,配合职能部门完善考核指标;完善临床各亚专科设置,优化门诊放疗多功能中心功能设置,为放疗临床业务开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优化预约服务流程,善用绩效分配杠杆,动态进行科室医疗资源分配,实现服务能力最大化,促进放疗核心业务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放疗科完善设备布局和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天河院区、黄埔院区质子重离子设备,以及伽玛刀、射波刀等放疗设备配置工作,深入开展放疗新技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的广度与精度。
如何“做强”?陈明表示,科室将围绕创新装置和前沿技术、智慧放疗、放疗联合靶向免疫治疗新模式三个重点领域,设定研究方向,推进平台建设;继续推动联合实验室产学研交叉融合,开展放疗硬件、软件与放射生物系列研究;深入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放疗信息系统、远程放疗和智能化放疗等方面的应用研发。
放疗科还将建立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梯队,建立不断成长、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继续开展科内帮扶,提升科研课题申报数量、质量;通过放疗科学科建设经费,支持具备潜力的青年员工开展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