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肿瘤防治创新系列会乳腺癌MDT学术交流会广州站召开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随着发病率攀升,疾病负担愈发沉重。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凭借整合外科、内科、病理等多领域资源的优势,成为乳腺癌诊疗的核心,助力个体化治疗创新;而一线城市依托前沿技术转化能力与丰富病例积累,不断为乳腺癌规范化诊疗赋能。
2025年9月3日,“一线之路:临床肿瘤防治创新系列会-乳腺癌MDT学术交流会-广州站”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众多乳腺癌领域专家,通过外科手术经验分享、CDK4/6抑制剂等前沿治疗进展探讨以及多轮深入讨论,全方位展现了乳腺癌MDT诊疗的最新成果与实践路径,为进一步优化乳腺癌诊疗策略、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注入新的动力,有力推动了乳腺癌MDT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的普及与发展。
第一篇章:至臻谈
第一篇章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燕医生、王瑾主任医师主持。会议上,唐军教授发表欢迎致辞,向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唐军教授表示,期待通过此次会议,能进一步推动乳腺癌相关手术标准化流程的建立,规范手术操作,最终让广大乳腺癌患者从中获益。
在科室参观环节,全体参会人员实地了解乳腺科的诊疗环境、先进设备配备。与会者直观感受到了乳腺科的诊疗氛围与硬件条件,为后续学术交流中对诊疗技术、病例等的探讨提供了更具象的认知基础,也有助于促进不同医疗单位间在科室建设、诊疗设施运用等方面的经验交流与借鉴。
在学术分享环节,唐军教授进行DIEP手术分享,详细讲解了DIEP手术的操作要点、技术难点及团队在该术式上的创新改进,还结合具体病例展示了手术的临床效果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这一分享为与会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推动DIEP手术在更多医疗中心规范开展。在讨论环节,陈建安教授、郭昭泽教授、刘佳妮教授、聂琛教授、万舰教授、张琳教授、朱婧教授围绕“DIEP手术的临床应用拓展与优化”展开讨论,深入交流了该手术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适配性及围手术期管理要点,为进一步挖掘DIEP手术的临床价值带来新的思考。
随后,唐军教授进行机器人内乳淋巴结清扫经验分享,全面介绍了机器人辅助下内乳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步骤、精准操作要点,以及团队在术中应对复杂情况的策略,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该技术在减少创伤、提高清扫精度方面的优势。在讨论环节,范兴超教授、刘威教授、胡慧教授、马静教授、王征教授围绕“机器人内乳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实践与未来发展”展开讨论,交流了该技术在临床推广中的难点与突破方向,为推动其更广泛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第二篇章:启新章
第二篇章由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薛金铭教授主持。吴浩明教授作“CDK4/6i在HR+/HER2-乳腺癌研究进展”学术汇报,他从HR+/HER2-EBC早期复发风险及研究进展更新、HR+/HER2-晚期乳腺癌能否实现“去化疗”、RCT vs RWE看不同CDK4/6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差异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剖析了不同CDK4/6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安全性及适用场景差异,为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在讨论环节,练斌教授、多斯波力·扎克汗教授、李岩教授、吴祖培教授、杨安力教授围绕“CDK4/6i对当前中国晚期乳腺癌治疗实践产生的影响”展开观点分享,深入分析CDK4/6i瑞波西利在真实临床场景中的疗效、剂量调整策略及安全性管理要点,同时结合中国患者的疾病特征,探讨了此类药物如何优化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会议最后,唐军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乳腺癌手术需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追求,既要持续打磨技术细节、优化操作流程以提升治疗精准度,也要兼顾患者的需求,力求在保障疗效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科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科有一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医术高超,力量雄厚的优秀医护队伍。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人,实验室副研究员1人、研究助理1人、技术员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生6人,在读硕士6人。乳腺癌资深首席专家杨名添教授从事乳腺癌临床研究40余年,在肿瘤和乳腺癌早诊早治和保乳手术方面有丰富经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
乳腺科全体医护人员本着“诚信、奉献,追求卓越”的科训,和“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开展新的手术方式和多学科乳腺癌综合治疗策略,将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为每一例患者提供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乳腺科
文:李娜